构建多元共治网络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复杂性危机,我们必须要改变既有的思维模式,抛弃将复杂危机现象简单化的倾向,从而做到直面动态、不确定的危机情境。我们认为,我国应以政府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应急潜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网络,即政府加强与市场、社会力量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同时适度向社会分权,形成扁平化的应急体系。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彼此之间协商、合作、互动,共同组成一个以应对复杂性危机为共同任务、以实现公共安全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以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多元共治网络体系。这个网络由多元行动者构成,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形成一系列持续、动态的关系,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构建多元共治网络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强调整体的理念,将各个组成部分放在整体的框架下加以考量,而不是将整体还原、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17世纪以来,还原论将问题不断细分,对管理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应对复杂性危机,必须抛弃还原论,而倡导整体论,将多元共治网络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形成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各相关主体具有主动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形成协调、互动的关系。这个网络的运行不是像一台机器那样机械,而是处于自组织工作状态。
第二,多元参与网络中的各相关主体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根据其他主体的行为来调整自身,以提升适应能力。各主体组织边界的设计具有模糊性,体现出较大的弹性,有利于增强各方的自我组织、灵活反应能力。“复杂适应性组织边界是不固定的,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其理念是“不为所有,只为所用”,“互为所有,互为所用”。多元共治网络可以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危机应对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和应急措施,灵活地组合力量,做出最有效的反应。
第三,加强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特别是要建立在良好的互信基础上的沟通。多元共治网络不有意忽视危机的不确定性,也不会一厢情愿地简化危机处置的复杂性。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它是开放的,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要不间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于每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其他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系统既利用来自内部的信息和信号,也利用来自外部的信息和信号。在复杂适应性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形成交互作用、协同运作的局面。
第四,平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适当下放指挥与决策权力,让一线应急响应者可以根据动态变化的环境随时调整资源配置与应急策略。传统的应急组织是等级式的,比较稳定,环境适应性低,而多元共治网络则是复杂适应性组织,是扁平化、变色龙型的,具有非常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应对复杂性危机。
第五,在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摆脱经验主义和线性思维的影响、约束,不凸显程序、标准的作用,而是强调要增强应变、创新和学习能力。在复杂性危机应对中,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试图推导出未来确定性的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和徒劳的。所以,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线性思维,都是复杂性危机的“阿喀琉斯之踵”,这是必须注意的。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关键基础设施系统性危机应急模式研究”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