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应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有着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在应急管理中,我国强调自上而下确立标准化的模式和流程,强调指挥—控制理念,赋予各相关部门、主体的灵活、创新的空间不足,使得我国现有应急模式不能有效应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危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行政部门日常职能为基础构建应急体系。我国主要以行政部门的日常职能分工为界限,确定其在应急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在常态管理中,各个部门虽然有争功诿过的现象发生,但总体上还是可以做到各司其职、各守其责。而复杂性危机是流动的,常常跨越日常职能分工的边界,这会放大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域分割的缺陷。危机应对是要承受一定政治压力的行为,权责清晰的行政单位可能会出于“各扫自家门前雪”的心理,不能形成危机应对的整体合力,错失危机控制的最佳时机。从理论上讲,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要存在互动关系。但是,当复杂性危机发生时,各个部门可能会延续日常思维的惯性,一如既往地以职责分工为界,画地为牢,缺少必要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忽视真实危机情境的复杂性。复杂性危机发生的情境是异常动荡、复杂和不确定的。危机现场的信息匮乏、冲突与模糊现象同时存在,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危机的演进往往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完成后,危机的结构和演进路径才可能被看得一清二楚。因而,反思危机应对必须处于危机决策者的真实情境方为有效,而不能从事后的已知信息触发,得出危机决策者应做出何种决断。在应急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理想化,片面追求危机处理的标准化、程式化。人们对于复杂性危机的不确定性具有天生的厌恶感。为了实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希望用完全理性化的制度来削减、抵消危机的不确定性。以应急预案为例,人们基于既有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来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但是,每场复杂性危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既有的经验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复杂性危机的具体情境又是不可预测的,预案所体现的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危机情势的变化。所以,复杂性危机应急制度的设计不能一厢情愿地简化真实的危机情境,因为这无异于削足适履。
第三,过分强调指挥—控制的理念。我国应急体系借鉴军事系统的应战经验,特别突出指挥—控制的理念,如强调“统一指挥”、“一切行动听指挥”等。如果说指挥—控制理念在工业化时代的战争中是有效的,则其在后工业化时代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果说它在军事斗争中是相对有效的,则其在复杂性危机应对中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复杂性危机发生后,信息瞬息万变。但是,按照指挥—控制的理念,信息要逐级上报、汇总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逐层下达、分解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存在流失、扭曲的可能,传输速度非常缓慢。尽管我们主张必要时信息可以越级上报,但越级上报实际很少发生,而一味按部就班地处理信息无疑会影响危机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