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动力来自科技与金融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过,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中,金融结构也亟须转型。你认为金融结构该从哪几方面转型?
巴曙松: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主线,金融业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及早转型,以便使金融业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总体上处于弱势复苏状态,我国经济虽然受累于国际经济,但结构上出现了积极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持续扩张,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回升。这一趋势将带动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而金融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同时,经济的转型不能主要依靠债务的不断积累,金融的增长也不能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
金融结构要不断创新理念适应经济新常态。首先,金融部门要从主要服务制造业转向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着力于强化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其次,要从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转向服务大企业和小企业并重,着力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功能。第三,要从主要服务于生产性领域的投资需求转向服务于投资和消费需求并重,着力于拓展居民消费的多元化渠道,顺利改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局面。第四,金融调控手段从主要依赖总量工具转向依赖总量工具、增量调节和定价机制并重,在总量平稳的条件下,着力于通过增量调节和定价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为服务于经济转型,金融业要转向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体系,融资结构比例要合理化,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要继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利用资本市场汇集流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分散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助推经济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从而实现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双赢。
中国新闻周刊:“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想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什么?
巴曙松:未来几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升级,核心在于创新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否可以得以形成。
中国当前的人口红利走过高峰已成定局,资源环境等约束都意味着不能再走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老路。因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多要来自于改革进一步释放潜在活力,例如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来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步伐、激发民间投资意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自贸区为切入点推进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等。
从目前来看,创新创业在特定产业的逐步活跃,的确显示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曙光。
放眼世界,全球经济正延续着过去几年缓慢复苏的节奏向前发展,能够带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动力将来自科技与金融。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可以做一个比较。最近我了解到,中国最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管理的单只基金规模大约200多亿人民币,而在美国,这个数据是90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以及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转型发展空间。
新常态下,我国一直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改革和创新将对其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尤其将发挥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