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巴曙松:中国应主动进行全球化布局(2)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6.9%,近6年来第一次跌 “破七”。你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多少,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巴曙松:从目前的趋势看,“十三五”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会有所回落,增长速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速度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相比依然是较为强劲的增长;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数大了,经济结构也在转型,这也是增长速度回落的重要原因。从金融市场的预期看,市场主要担心的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回落,而更多的是增速回落趋稳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是否上升、经济转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进展。 

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将告一段落。从影响潜在增速的几大要素看,在资本方面,随着政绩考核机制的变化,地方财政收支的预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大幅减少;劳动力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水平在2010年已达到高峰,进入减少阶段;技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在减弱。 

不过,积极的表现也引人关注。例如,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家精神在不少行业被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酝酿中。世界银行预测,随着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融入、开放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制度的改革,在未来10~20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且在各种情景下模拟的预测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 

当然,“十三五”规划即便设立经济增长目标,更大程度上也主要是一个参考性的指标。在当前的这个转型和走向新常态的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方式应当更多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而不能继续过于依赖投资驱动。“两个翻番”目标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前提的,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都更为重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