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高龄少子化”趋势逼人
中国人均GDP离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大约还需八、九年时间才能迈入高收入的门槛,但是,人口却过早地出现了明显的“高龄少子”趋势。
从老龄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就超过了10%,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那一年正是中国人均GDP刚刚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而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则属于“低收入”国家,还被称之为“贫困陷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的未富先老。19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7.5%,1980年是7.2%,30年时间里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但是,在最近25年来,老龄化趋势急转直下:1990年提高到8.2%,2000年是9.9%, 2010年12.4%,2015年15.2%。由此看来,计划生育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我们不能不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另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提高十分明显:1980年人均寿命是65.2岁,2015年提高到75.4岁,35年提高了10岁。而发达国家2015年人均寿命仅为78.3岁,就是说,在中等收入水平的中国,其人均寿命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从少子化现象来看,形势更为严峻。就总和生育率而言,2010年中国仅为1.53,而这一年中国则刚刚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为42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当年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则高达3.08,“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4200-13500美元)总和生育率是1.82,“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3500美元以上)的总和生育率是1.76。换言之,在刚刚走出“下中等收入”组的201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低于全球所有三个收入组的综合生育率,即由于抚养成本等多重原因,中国夫妇的生育意愿已经十分低下,就连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
就“少儿赡养率”而言,在中国刚刚走出“下中等收入”组的2010年,这个数字是23.4%,而“下中等收入”组的平均值是51.6%,中国低一倍还多,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上中等收入”组是30.0%,高收入组的是25.9%。就是说,中国的少儿赡养率与总和生育率的情况完全一样,低于所有三组经济体(“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平均水平。
上述总和生育率和少儿赡养率的曲线都经历了一个十分陡峭的下滑趋势:总和生育率从1965年的6.30,下降到1975年的3.01,在下降到1980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一个孩时的2.52,到1990年再次下降到2.00,到2000年下降到谷底1.48,由于单独二孩政策的原因,到2015年回升到1.55。少儿赡养率的下降曲线与总和生育率十分吻合:高峰也是在1965年,那年高达74.6%,接着就是逐年下降,1975年下降到71.9%,1980年降到61.0%,1990年是43.8%,2000年36.7%,到2015年再次降到23.5%。
老龄化与少子化的人口特征与发展趋势告诉人们,虽然中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但是,人口结构的逆转发展趋势是“超高速”的,其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受到长寿风险和少子化的双重夹击,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受到一定威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成为典型的“高龄少子化”国家,调整人口政策势在必行;二是长寿风险十分严重,但少子化趋势更为严重,它是中国人口急剧老龄化主要推手,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十分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