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海归创业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创业者们不仅限于来自硅谷,而是遍布北欧、德国、法国、英国乃至韩国,他们带来环保、医疗器械、生命科学、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工业4.0等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经验。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调查,2015年海归们创业几乎都集中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中新生物工程/新医药占18.6%,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13.6%,高端装备制造占10.2%。
该智库2013年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显示,有58.3%的创业海归拥有个人专利,有65.9%的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时从海外带回了技术。从这些技术的水平看,海归认为其从海外带回的技术水平较高,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54.5%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际最新水平,32.3%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内最新水平。63.4%的海归创业者从国外带回了商业模式,从带回的商业模式水平看,有33%的商业模式属于国际最新,46.8%属于国内最新。
海归创业的高潮是否到来
在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中国海归创业的高潮还没有到来。他认为,新一波的海归创业有三个浪潮:第一个是带着技术创业,第二个是带着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创业,第三个应当代表社会价值和公共理念——这个未至的浪潮就是社会企业的创新。
薛澜认为,当今社会对个人产品的需求已经不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比如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干净的空气等等。在政府努力之余,这里有着巨大的创业空间。
4海归回国创业,会水土不服吗?
在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中普遍存在着“三三”现象,即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1/3勉强维持生存,1/3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重政府主导轻市场运作
后起国家和地区招才引智成功的经验表明,企业应当是吸纳海归人才回国创业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招才引智是政府主导型的,各级政府替代了企业成为招才引智的真正主体,它们不仅要负责招才引智的项目设计、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到国外招开大型人才招聘会,而且直接参与招才引智的考察与谈判,甚至把招才引智活动作为地方政府日常最为重要的工作和政府官员的重要岗位职责,不少地方政府将招才引智的业绩作为政府官员、公务员的政绩指标来考核,由行政干预替代了市场化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