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魏礼群:以行政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3)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进展。从供给结构变化看,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4%,占GDP的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从内需结构变化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看,国民收入分配继续向居民倾斜。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这些说明,中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由依靠过高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 、新经济成长迅速。

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互联网 +”、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 、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形成。

总之,中国政府一手抓简政放权,着力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手抓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努力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共同发力、协调并用。这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体制改革还处于攻坚期,结构调整正值阵痛期,动力转换仍在过渡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释放更多的红利、开拓更大的空间。

第一,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为进一步打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空间,国务院决定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日前,国务院决定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此类事项,原则上全部取消。同时,要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从2018年起,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管理从自贸区扩展到全国,从外资扩展到内资,将有助于破除束缚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还要加快市场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改革,扩大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对一些重要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固定下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更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和规则放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上,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并动员公众、媒体等参与监督,形成“大监管”合力。要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监管系统,构建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特别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消费市场监管,推动建立服务业监管标准,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第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总量和结构调控结合”、“近期和长远调控结合”、“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结合”等,及时完善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

近期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体系改革,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公共产品投资力度,加强公私合作项目(PPP)的落地。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审慎和稳健,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实施相机调控。要实施更有力的产业政策、国土政策,并使各项政策工具协同发挥作用。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加强与国际宏观调控的协调越来越重要。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本文是作者在第80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开幕式上的讲话)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行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