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宏观调控。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其一,确立了“区间调控”的宏观调控思路,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居民收入、消费价格等宏观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除了重视对经济“量”的调控外,还重视经济“质”的提升,提出了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组合性的宏观调控目标。
其二,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采取“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对可能滑出合理区间的重要影响变量进行预调、微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其三,创新宏观政策工具。在综合运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的结合,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结合,长期政策和短期措施的结合。可以说,中国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深化简政放权和创新宏观调控的一系列举措,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十天前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9%,其中,一、二季度都增长7%,三季度为6.9%。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
在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还要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基础上取得的,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的2.6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现在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要比过去大很多。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比预期的好。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超过全年的预期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举措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势温和。这些都显示,中国经济转型中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