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北京,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晚宴,参会嘉宾在欣赏中国传统节目表演。 本报记者 赵迪/摄
郑永年 本报记者 赵迪/摄
11月1日,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现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第一时间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谈及他对于 “十三五”规划、反腐和政治改革的看法,并对未来5年中国布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破7”不必担心
《中国青年报》: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9%。这是2009年以来GDP增速首次跌破7%。中国经济GDP增速“破7”多大程度上值得担忧?中国的经济增长需维持在什么水平,才能支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郑永年:“破7”不必担心。中国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巨大,但并不是说不可克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很大。当然如何将潜力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经济增长率多一个百分点或少一个百分点,关系并不那么大。因为虽然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经济增量的绝对数依然庞大。其次,随着中国从强调“GDP主义”到强调有质量的发展的转变,衡量经济增长也应该从“质量经济”的层面来确定一些指标。比如要关注经济增长是从何而来,如果经济增长的来源从以前的投资、消费、外贸,更多地转变为了内需、医疗、教育、环保、公共住房等社会投资领域,那就是好现象。如果只看经济增长数据,那么又会重回“GDP主义”的旧模式。
如果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6.5%~7%的稳定增长,那么中国的小康社会实现就有保证。
《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国企改革应如何进行?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何种程度上可为中国所借鉴?
郑永年:第一,中国不要把国企意识形态化,不能用意识形态来解决企业问题,不要把企业和国家和党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企业倒了,国家不会倒,党不会倒。现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过分意识形态化,这样很难改革。就像李光耀说的一样,企业就是企业,不赚钱的话,那就是要倒闭的。
第二,国有企业要走市场化的路线。以前走华尔街的路线不行,比如国企老总工资那么高。走民粹主义路线,是另一个极端。还是要走市场路线,否则如何激励?
第三,国企改革不能抽象地谈做强做大。
现在,一些“国企”的标签贴得太强了,事实上,国企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要挣钱的。不能说冠上国有就不挣钱了,那这还是企业吗?“国有”、“民营”还是“外资”,只是所有权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空间,但现在这方面的改革,思想还不够解放,很多东西还没有想清楚。
新加坡的市场化是可以学的,淡马锡很多就是主权基金。因为新加坡毕竟比较小,不需要很多产业。但中国很大,还是需要发展自己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