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党运动的诞生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在美国凯歌行进了30年,然而,随着它的不断演进也像“新政”自由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一样遭遇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自2008年以来美国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危机的元凶正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即市场至上主义。
在这一大背景下,自由主义开始回潮。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左翼色彩明显的民主党人奥巴马打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他所率领的民主党一举获得了参众两院多数。民主党政府在奥巴马任内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不仅推出了数额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向左转”的“大政府”政策。
首先,奥巴马大力推动医保改革,这被认为是美国“‘伟大社会’行动40多年来在社会政策上最重要的成就”。它本质上是通过“劫富济贫”的再分配使保险覆盖全民,同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管制。其次,就是金融监管法案,这一改革基本上也是管制式的,通过规范华尔街的行为,拯救美国的金融体系。此外,民主党政府还在教育、税制、环境、能源等领域推出强化政府职能的政策,实质上是通过加强管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①
在金融风暴和联邦政府“向左转”政策的双重挤压下,美国相当数量信奉保守主义理念的中产阶级人群产生出一种极度的焦虑。他们大多为白人、男性、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人到中年、注重家庭、宗教信仰虔诚、生活在中西部各州。我们知道,30多年来,美国社会中产阶级正遭受不断侵蚀,人数比例从1971年的61%下降到2011年的51%。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受到严重冲击,房产和存款缩水, 养老生活也受到威胁。有85%的中产阶级成年居民认为现在比十年前更难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尽管奥巴马推出的一揽子救市新政堪称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经济改革,但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救助那些濒临倒闭的大公司时, 人们开始担心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以及其助长“不良行为”的救助方案。加之奥巴马推出了一系列“向左转”的政策使得这些不断衰落的中下层中产阶级认为“新政”式“大政府”正变本加厉地侵害着他们的利益,日益忍无可忍。这些中产阶级中下层自认为是“沉默的大多数”和真正的美国人,他们工作勤奋,缴纳了美国政府的大部分税收,维持着社会秩序并保存着传统社会价值,应该比那些吵闹的少数派更享有被倾听的权利。然而,政府和政客们却一直腐败无能,政治过程被既得利益集团把控,以致美国已经严重偏离了建国者们的本意。他们为此感到深深的愤怒和无力。既然既有的党派都不能充分代表他们的想法和利益,那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抛开建制,发起一场社会运动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诉求,抗议政府扩大和滥用权力。这样茶党运动便应运而生。
茶党运动的发展轨迹及最新动态
茶党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重视。在2010年的肯塔基州中期选举初选中,几乎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眼科医生兰德·保罗,在茶党成员的支持下,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钦定”的特里·格雷森。从那时起,美国政界开始掂量茶党的分量。然而,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茶党并没有再续辉煌,“茶党快车”支持的16名参议员候选人仅有4名胜出。2012年的总统大选也令共和党再次遭受挫败,虽然继续保住了在众议院的多数席位,但民主党增加了已经在其控制下的参议院的席位。
茶党在政坛的巅峰时刻出现在2013年。当年秋季,在茶党等压力之下,两大党无法就联邦政府拨款法案达成一致。10月1日,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持续16天。逼迫奥巴马政府关门固然证明了茶党的巨大影响力,然而这对茶党来说绝非福音。茶党本想借此机会颠覆奥巴马的医改法案,然而不仅这一目的落空,而且由于政府关门导致数百亿美元损失,危及国家信用评级,令共和党内温和派大失所望,导致舆论引发反弹。在2014年的中期选举中,茶党候选人在初选中便面临严峻挑战,在参议院初选中可以说全军覆没。
纵观茶党的发展轨迹,有两个趋势性特征相当明显。一个趋势性特征是从社会力量向参政力量转变,即由采取社会抗争式的民意施压转向通过参政影响政策。茶党势力发起的主要社会运动或者抗议活动基本集中在2009年和2010年,但在近年来偃旗息鼓,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运动。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茶党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政策影响力。与此同时,茶党还在不断整合某些已存在的外围团体或利益群体组织,建立一些专门以茶党为标签的外围团体,为参选人进行民意动员、捐款动员,充当政治行动组织的角色。
另一个趋势性特征是反建制困境。反建制是茶党势力步入政坛之初就呈现出的特点,即对长期在任的、具有一定政治资源的所谓“圈内人”持强烈敌对态度。也正是在这一态势下,茶党成为共和党内新陈代谢的重要推手,在2010年、2012年以及2014年三度国会选举中都出现了传统资深共和党人无法获得提名、反而被茶党新锐击败的情况。这一态势基本上反映了在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治整体对民意的回应性下降、民众对“圈内人”政治精英失去信心、希望“圈外人”实现改变的民心思变。
以上两种趋势性特征在2015年茶党的主要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茶党仍显然以通过参政方式来影响政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茶党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介入美国2016年大选。到目前为止,共和党方面共有17人有意参选美国总统,其中茶党方面就占据4位,这足已证明茶党通过参政方式来影响政策的强烈意愿。
与此同时,茶党在今年也遭遇到日益突出的反建制困境。首先是茶党激进的保守主义主张和突出的反建制色彩继续给共和党带来困扰。其次,一些茶党的头面领军人物正在面临“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双重困境。2015年以来,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开始慢慢升温。与共和党传统建制派如杰布·布什相比,今年参加2016年大选共和党初选的茶党参选人如卢比奥、保罗、沃克、克鲁兹可谓都算是“新人”或“圈外人”。但与其他候选人相比,这四位茶党参选人的身份是联邦参议员和州长,更像是“圈内人”而并非“圈外人”。比起“圈外”候选人可圈可点的选举战绩,这茶党四位候选人除克鲁兹排名稍微靠前之外,其余均表现不佳,其中沃克已于9月21日宣布退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更多关注参与政治的茶党已经渐渐失去了动员民意、回应民意的强大能力,而美国民众当中不满政治现实、希望国家改变的民怨情绪仍旧没有全部释放,需要新的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