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积极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2)

核心提示: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若干意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商联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注重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在创新政策支撑、体制机制、服务保障上做文章,积极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

借鉴有益经验积极稳妥走出去

为全面了解掌握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今年3月至5月,全国工商联开展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综合调研。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发挥机制活、民间性和互补强的优势,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总体数量和投资额度逐年增加,所占比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力量。

当前民营企业已遍布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重点。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中,主要是资金、技术、品牌、产能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大中型企业。从走出去的实践看,以华为、联想、吉利、复星、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民营企业,着眼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作,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同时,民营企业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优势特点,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一是建立境外工业园区,抱团走出去集群发展。二是获取境外矿产、能源、农牧等资源,延伸产业链。三是获取先进技术、优质品牌和营销网络等要素,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是在境外投资建厂,实现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五是承接对外工程和劳务合作、建立商贸城,带动产品、技术走出去。

从调研情况看,一些民营企业走出去探索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是要有跨国战略思维。江苏亨通集团在15年的国际化道路上,先后经历了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步曲”。目前,亨通集团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海外商标,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成为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近几年海外营业收入以年均80%的速度增长。深圳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说,“走出去不能用中国观念去丈量世界”。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企业要走出去,就不能固守在国内成功经营企业的经验做法,必须用跨国战略思维适应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二是要依靠核心竞争力。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许多企业家认为,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低成本优势上,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杀手锏”是依靠技术、品牌、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新疆特变电工公司依靠“输变电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高两新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品牌,现已发展成为世界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三是要培育国际经营人才。调研中,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国际经营复合型人才,导致一些企业错失商机、管理水平低下、商务谈判失败等。培育国际经营人才应包括培养和用好投资国的人才。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走出去后,面对管理难题,探索建立了“团长+政委+参谋长”的协同管理模式,在决策与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优势互补。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打开海外营销渠道,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将49%的股权平均分配给10位拥有营销经验、熟悉本地市场的外国人,再由这些人分别成立本土公司。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股权结构设计,公司在北美、澳洲、非洲等地建立了200多人的营销团队。

四是要注重风险防范。与国内经营不同,境外投资既有可能面临经营、财务、汇率等市场风险,也有可能遭遇当地政局动荡、政策法律、文化差异等非市场风险。目前,不少走出去企业由于国际交流能力较弱,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投资国的宏观环境缺乏了解,对境外投资风险预估不足。因此,提高风险意识、健全防控机制,是企业走出去实现稳健发展的基本保证。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前聘请会计、法律等国际中介服务机构,寻求相关咨询帮助,甚至直接购买风险评估成果;一些企业注重寻找市场化程度高、法律体系健全、社会稳定、系统风险小的国家进行投资;一些企业在海外从事工程承包、大型基建时,首要考虑的是国际关系、地缘冲突、政党争斗等政治风险;一些从事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建筑和服务行业的企业,尤其关注投资国劳工、环保、社区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隐性风险;一些从事资本、技术并购的企业,特别注重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引发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安全风险。这些都是企业成功走出去未雨绸缪、防范风险的有效举措。

五是要实施本土化战略。不少企业认识到,企业走出去后必须在用人、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努力实现本土化,尊重投资国当地的风俗文化、宗教信仰、消费习惯和市场规则,重视为所在国的经济、民生作贡献,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广东玖龙纸业公司在越南投资设厂,从事各类工业用纸生产,注重在守法、诚信、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积极捐资助学,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经营环境。红豆集团、华坚集团、华立集团、特变电工公司等企业在投资国从事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等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尽管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走出去,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但自发、零散、“单打独斗”的走出去仍较突出,总体水平不高。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仍艰难坎坷,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体系仍不完备。现有政策法规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需要,存在着一事多政、政策规定滞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金融服务瓶颈凸显,存在着获得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境外保险业务覆盖面小和保费高等问题。外事服务和领事保护力度不够,部分国家签证不便,申请时间长,有效期短,需要多次办理,给企业带来极大不便。我国律师、会计、税务、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较低,缺乏处置境外法律纠纷、知识产权、产品认证、贸易摩擦、反倾销应诉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很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服务。工商联及商(协)会组织的国际化程度低,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方式还局限于组团出访考察、举办项目洽谈对接等,服务能力和效果很有限。

二是境外风险防范难度较大。有的企业亲身经历了投资国的国家政变、社会动乱、恐怖袭击等政治风险;有的企业遭遇投资国因政策频繁调整和变化带来的风险;有的企业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宗教和生活习惯,难以较快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遭遇文化习俗风险。一些欠发达国家司法环境较差,社会契约意识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一些经济体和国家汇率波动较大,并实施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使企业在结算和利润回国汇兑过程中受到很大损失。

三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走出去的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准备不足、人才匮乏、获取信息难、经营管理跟不上,行为不规范,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有的同行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相互杀价、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有的企业不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造成不良影响;有的企业套用国内做法,走出去后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有的企业走出去前缺少对投资国的法律、政策、市场等信息的了解,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不熟悉国际规则,又不善于借助国际中介机构的服务,走出去后难免会陷入困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博]
标签: 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