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若干意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商联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注重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在创新政策支撑、体制机制、服务保障上做文章,积极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民营企业 “一带一路”战略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使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国家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使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引导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成为各级工商联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随着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党的十六大就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从“引进来”为主,逐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去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根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注重和更加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必将推动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优势产能转出去。民营企业顺应改革开放大势,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不断增强,活力不断释放。随着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在这种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走出去必将是大势所趋。
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符合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大逻辑。目前,民营企业在国内普遍面临产品市场饱和、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高端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总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式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已有部分企业通过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当前结构失衡、效益低下、需求不足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随着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新突破,商品、劳务、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跨国流动日趋频繁,各种创新要素更具开放性、流动性,中国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自身能力显得更为紧迫。同时,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纺织、平板玻璃、金属机械制品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有必要通过走出去向有市场需求的国家转移,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63%;年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以我国为主的“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让制造业走出去,使优势产能转出去,把技术标准带出去;有利于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劳动力资源丰富、靠近目标市场的沿线国家投资设厂,不断扩大境外市场,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利于引导产能优势企业到资源密集、市场需求大的沿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有利于支持从事仓储物流、生产加工、国际贸易的企业,到农业资源丰富、合作前景广阔的沿线国家投资,推动农业走出去,开展农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深度合作;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到沿线主要资源出口国投资设厂,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比重;有利于引导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使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有利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并购先进技术、国际品牌和战略股权,设立研发中心。这些都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