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杨金海: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3)

第七,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化,是现代化的、包容开放的、革故鼎新的文化。它应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与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中,马克思主义是魂,优秀传统文化是根,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形式是枝干,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化的参天大树。同时,它又是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现代文明成果。因此,它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中国现代文化所包含的中国精神,应当融通中外,高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旗帜,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新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同志们还就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基本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高校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理论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达成的共识,标志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进到了一个新境界。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有四个特点:一是紧扣主题、研讨深入。这次论坛的主题比较集中,大家的论文、发言都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同志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使彼此分享了很多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二是视野开阔、学科齐全。这次论坛涉及的学科很多,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军事学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认识。三是参与广泛、人才辈出。这次论坛参加人数较多,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既有我们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前辈,也有很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也有来自研究机构、党校系统和军队系统的,还有新闻界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多方面交流更有利于推动我们的研究。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同志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次论坛照例设立了“青年优秀论文奖”。有80多位年轻学者为会议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四是讨论热烈、气氛祥和。我们这次论坛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通过交流加深了大家的认识,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使我们这个论坛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祥和的气氛。

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论坛还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积极支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社会科学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此,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归功于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山东师范大学同志们的努力工作,归功于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归功于为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工作人员。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特别是代表中央编译局对大家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大家对中央编译局事业的支持,以及对这次论坛的承办者“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与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的长期支持。也希望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各个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增进与会同志之间的友谊,为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杨金海系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此文为作者2015年10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