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经过与会代表和主办单位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开得隆重而热烈,即将落下帷幕。这次论坛是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盛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西安政治学院,以及中共中央编译局、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按照惯例,论坛举行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0位青年学者获得优秀论文奖。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以及有关中央精神,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从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宝莅同志、中共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同志等分别为论坛致辞,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等同志做了主题报告,为开好这次论坛确立了主旨。先后有30多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50多位专家做分会发言。各位专家在研讨中,十分认真,会上会下热烈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成果,达成了共识。根据大会报告情况和各分会的汇报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成果和共识。
第一, 与会学者对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
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要途径、重要保证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入阐发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完成两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又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第二,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
文化关系问题上,应当坚持历史的辨证的观点。不能把二者简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不能一讲马克思主义,就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也不能一讲传统文化,就排斥马克思主义,甚至要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别。比如,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伦关系的维护等等。然而,在中国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这二者的关系从来都是辨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主张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毛泽东、习近平等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在他们的文章、著作中,既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又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实际上,在当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各个方面,也都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这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不仅有益于我们的文化建设,也有益于中国理论的阐释和对外宣传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