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当发挥彼此优势,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马克思主义讲究科学,注重社会发展问题,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突破常规性的革命或改革过程中,要依靠马克思主义,而不能简单依靠传统儒家文化,不能讲温良恭俭让,更不能讲无原则的和谐、无原则的人道等;而在社会的稳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层面,就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得人与人之间讲规矩,守秩序;各安其分,各得其所。这样,社会系统才能稳定和谐地运行。
第四,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理论走出
去方面,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例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也能够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接地气”,包括接世界发展大势之气、中国发展现实之气,也包括接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生活方式等等之气。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包括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丰富经验,用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理论普及工作。
第五,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归根到底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结合为好,归根到底,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推进,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证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完全可能的。而决不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否采用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甚至是否实现了儒学化,为其合法性标准。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不是纯粹文化层面的结合,而是在解决当今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上的结合。
第六,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德治体系、信仰体系建设,加强对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体系。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的研究和建设,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在这方面,也应当借鉴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分完善的德治体系和信仰体系。这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礼乐制度,也包括宗教载体及其制度等。我们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道德和信仰永远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就需要建立这样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