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五: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形成“资金蓄水池”。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公益性研究机构财政资金足额拨款。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和政策评估服务,改变过度依赖部门内研究机构的现状。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课题和项目为纽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的投入。四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在保障研究人员待遇同时,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重点用于保证必要的信息资料等条件和设施。
●建议六:坚持开放性智库运作模式,全面提升智库的全球影响力。
一要增强智库全球意识。关注能源供应、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贸易自由化、公共外交、全球治理等国际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二要加强智库间国际交流。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大力开展各种长期或短期的国际课题合作。三要加强智库国际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国主办的“全球智库峰会”等论坛的作用,将其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智库交流平台。四要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智库人才,提高智库开放程度,提升研究人员国际视野和研究水平。拓宽聘请国外专家来华交流和研究的渠道,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决策提供参考。
●建议七:以专业化智库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高端龙头新型智库。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智库核心竞争力,必须从“全能选手”的误区中走出来,明确智库定位,针对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长远问题、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并系统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中国智库必须从智力产品入手,提升研究质量,打造一批竞争力强、专业水平高、能拿“硬方案”的高端国际化龙头智库。
●建议八:大力培育中国智库体系和智库联盟。
制定智库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行业规范,对不同类型的智库实行分类指导。建议组建中国智库联盟,整合国内智库资源,加强国内智库同行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为中国智库走出去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服务。
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经验”。制定智库行业的基本准入门槛、职业标准、财务监管制度等,将智库的研究能力、职业操守和经费来源等纳入监管范围,促进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作者景春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本文得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理事会执行局副主任戴桂英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