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向“平稳中高速、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转变
周华: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怎么看呢?
Scott Rozelle:中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而不是“崩溃”。虽然中国国内存在国有企业包袱、银行体系的困境、政府干预、官方数据的误差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在得到处理,后续的治理策略正对困局形成正面作用。可以预见,中国现在正向平稳中高速、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转变,同时更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三点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有信心,一是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果断有力的中国政府;二是13亿人口形成的巨大市场;三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需求的增长动力。
国际学者应该多了解中国,避免误判。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道路,有的现象是不能直接套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工具的,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捕风捉影,让我们且用事实说话。我一直主张,考虑中国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指标来下结论。而且单纯预测末日没有太大意义。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者,应该像医生一样,从患者表征判断或者用现代化的仪器检测病情,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可行性治疗建议,而不是单纯危言耸听。
只要中国继续和平发展,只要中国与世界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危机,所以在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处理方面毕竟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中国大可以将其视为“逆耳之言”,及时参照反省,审视改正;而不需要草木皆兵,针锋相对。毕竟,口诛笔伐的论战,最终还是事实说了算。既要有忧患意识,又不能因为国际舆论而动摇信心。此外,中国还可以寻求途径化解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的干扰,对严重不利于本国的言论予以反击。积极塑造中国形象,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改革成就与发展现状。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的投资增长模式要加以规范。投资需要投向高质量、适宜地区发展的项目,并且将投资逐步纳入预算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适度限制举债投资。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税收再向地方政府倾斜,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税自主权。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限制盲目追求GDP而进行的投资。基建投资上,适量规划,提高建设质量;产业投资上,设置一定的投资准入,将资源重点向优质项目配置,为创新创业进行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可能使国家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除了基建与产业上的投资,中国也应该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科教文卫、环保、司法的规范、产权保护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健全、行政效率的提高等多方面下功夫,进而促进社会公平,也就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中国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儿童在教育、营养和健康方面的差距,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努力减轻基础教育上的不平等,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为未来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疆域国土、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使其“大”得名副其实,其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不断提升。在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世界需要中国来更好地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消除贫困,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文明冲突等。我相信,随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崩溃论”不会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也相信,面对当前的困难和质疑,“中国不会像瓷器一样脆弱。”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