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Scott Rozelle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包括农业政策、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贫困与不平等的经济问题等。他1966年开始学习中文,198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同中国学者合作,三十多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陆所有省份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2006年被中国教育部聘请为“长江学者”,2007年获得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终生成就奖,2008年获得“中国友谊奖”。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完成论文500余篇,并多次发表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和《经济文献杂志(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
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中国经济数据是可信的
周华:西方学界、媒体频频抛出的“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您是否认同?
Scott Rozelle:“中国崩溃论”由来已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如“中国政治崩溃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社会崩溃论”等很多论调,我都有所耳闻。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都以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目前中国经济是存在问题的,很多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些问题不甚严重,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了。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崩溃。相反,这是好事,这些问题引起重视,就会有解决的机会。
周华: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其中有GDP核算的失真与失误的“水分”,即存在虚假繁荣的质疑,您觉得中国的经济数据可信吗?
Scott Rozelle:就经济统计来说,我认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都很难做到完全精准,尤其是中国这样庞大的、多样性的经济体,统计上的误差是可以理解的。对个别学者的质疑,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否做过客观真实的研究,不能说这种质疑就是对的。但是根据我三十多年所见所闻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经济增速是可信的,所谓“失真”的GDP、美化的数据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今年7月中国官方公布的上半年GDP统计数据表明,增速高于预期,也得到了一些评级机构的确认。所以,我不认为中国的繁荣是虚假的。
中国经济泡沫没有到达即将破灭的地步,中国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周华:有些国际投资机构发表报告称中国的三大泡沫——投资、房地产和信贷泡沫——即将破灭,会引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您如何看待这些领域的泡沫?
Scott Rozelle:根据近几年的了解,我能感觉到中国经济中泡沫的存在。但是这些远没有到达即将破灭并引致经济崩溃的地步。首先,关于投资。投资占中国GDP的比例确实高,但高投资比率不一定意味着高浪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创新,而创新是需要投资的。在当前出现的整体投资增速下降中,应该注意到的是民间投资、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快速上升的。
关于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经常被认为是危机的一大可能催化因素,但是房产价格下降到理性水平,可能正好满足年轻人的刚性需求,也可能吸引大城市的新买家。政府还可以收购一部分未出售住房作为社会保障房。而且,中国政府近些年出台的控制房价的政策,是主动挤出泡沫的举动。房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甚至下降,有效避免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恶化,这也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向健康趋势发展。
在信贷泡沫上,我认为不能单纯地看负债率、杠杆率的数字,因为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同样高于别国的储蓄率。在同样条件下,储蓄率越高,高负债触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周华:在某些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后,国际学界或媒体也存在着关于中国将发生债务危机甚至崩溃的言论。您认为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吗?
Scott Rozelle:根据我的了解,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要远远优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政府债务构成来看,主要是人民币内债,外债规模很小。从其所持有的庞大外汇储备和政府所控制的企业资产来看,中国的偿债能力是无需置疑的,不会出现主权危机。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对于高负债率的风险起到一种抵消作用。当然,中国的债务确实存在问题,如地方政府的土地抵押现象,但该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整体上还未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政府可以采取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剥离坏账的措施来化解。
中国经济增长会趋向于靠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合力贡献
周华:有投资者对中国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难以为继,而出口导向型经济不能持久,中国经济将倒退。您怎样看待这种崩溃论?
Scott Rozelle: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尽管现在已出现投资收益轻微下滑。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在产业、行业的投资分配上未能体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导向性,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效率有所下降。从目前中国的发展态势及人口总量、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来看,投资是有空间的,也是有必要的,投资多会增强经济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投资的效率,这就要求将资金向能提高效益和质量、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倾斜。
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投资和消费。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升高,面对外需下降和东南亚国家更低的工资水平,中国出口导向的道路变得更窄。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素质相比于东南亚国家还是较高的。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的构成中,初级产品、一般加工品比例下降,新技术产品比例逐步上升,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也是中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升级的体现和保证。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是离不开出口的,8月中旬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下跌也为提振出口创造了条件。
除了投资和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贡献最低的是消费。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统一的大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中国储蓄率高消费率低,除了经常被列为原因的收入分配差距大、社会保障不够完善,还有房价高的原因。现在房价上涨势头被遏制或者上涨幅度下降,这就预示着中国人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消费。同时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也会对扩大内需起到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