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成就,是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群众走进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保证群众的读书权、鉴赏权等基本权益;一类是群众坐在家里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让农村群众在家里免费听广播、看电视;一类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各级的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
第三个成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主要是通过五大工程,迅速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现在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已实现乡乡设有文化站,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民每个月能免费看到一场电影。全国每年为农民放映800多万场。四是农家书屋工程,全国有60多万个农家书屋。五是农村数字文化工程,通过互联网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第四个成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
问: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答: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体系还不完善、服务效能还不高、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首先把内容做优做好;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要注重把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三是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时期,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理清家底。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多处;可移动文物4000多万件,其中国家评定的珍贵文物有417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56万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0多项。目前,我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48项,位居世界第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8项,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立法。目前,文化领域的法律有三部,其中有两部是文化遗产方面的,分别是《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前者是1982年颁布的,后者是“十二五”期间2011年颁布的。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文化遗产法治建设的重视。
三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80多亿元对国保级文物进行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我们重点加强了防火、防盗、防破坏。
四是千方百计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对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就是要吸引观众多到博物馆去参观,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是追讨流失海外的文物。已经有一些成功返回国内的案例,但总体来说任务还很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