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文艺工作者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养成,注重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五是文艺作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开始得到扭转。秉持“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精品意识的文艺作品更多地受到关注和好评。
六是大力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了一批、精简压缩了一批,总体减少了60%以上。同时,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杜绝不正之风。
七是大力扭转文艺评论风气,对各种不良艺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让人民满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八是国家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出台了更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方针政策,采取了更有力的扶持措施。比如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并即将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
总体来说,“十二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创作力度明显加大,我国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问:“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个成就,是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四个坚持”。一个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标准、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坚持社会参与。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四是坚持共建共享。特别是要改变多头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