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全面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主要是一个投资输入国。对外投资还很少。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不同,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已经与引进外资持平,对外投资实际数量已经超过引进外资,中国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已经进入了投资输出与投资输入平衡的“新常态”,而这也将成为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特征。
30多年来我国民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形成的基本上是投资输入国思维。投资输入国关注如何保护本国产业以及通过引进外资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因此往往对外资准入、股权比例、投资期限、利润转移等问题加以管制或限制。而投资输出国则关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与收益,要求投资输入国开放市场、给本国企业投资以国民待遇,加强对本国投资者的保护。显然投资输入国思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体系显然难以适应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也难以适应十八大以来中央新一轮高水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进改革开放。中央不仅坚持外资政策不变和扩大引进外资的领域和规模,而且积极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过去被动融入全球价值链转为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等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在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型。
习主席访美前领导制定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指出,“大力培育开放主体。完善国有资本对外开放的监管体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支持国内企业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换言之,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的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而且要培育源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全球公司,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此次访美期间习主席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
在访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习主席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同时提出:”希望外国市场的大门也能对中国投资者敞开。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性政策,愿通过协商妥善解决同有关国家的经贸分歧,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
访美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会谈。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美双边投资谈判是在中国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持平甚至超过引进外资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进行的。习主席站在中国领导人从未有过的全球化新高度与美方领导人会谈,在扩大引进外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据外交部官员介绍,在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双方达成的主要共识在于,美方承诺,欢迎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投资。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给予和其他国家投资者一样的待遇。美方重申其开放的投资政策以及依法公平公正对待所有投资者的承诺。美方的承诺表明,美方支持中国企业包括中国国有企业在美投资享受国民待遇。
安全审查是影响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投资的一个重要障碍。经过会谈,中美双方承诺,其各自关于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在美方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的范围限于属于国家安全关切的问题,不通过纳入其他更宽泛的公共利益或经济问题将审查范围泛化。双方承诺,其各自的国家安全审查对于被审查的每项投资,无论其来源地都按照法律适用相同的规则和标准。当一 项投资存在国家安全风险时,双方将尽可能快地通过各自审查程序解决风险,包括在合理且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缓和措施,而不是禁止投资。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安全审查仅适用于其审查制度建立后开展的投资。当一项投资在中国或美国通过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后,如投资方按照审查通过的方案完成了投资,则该项投 资在通常情况下不应被再次审查。双方承诺,在各自的国家安全审查中,不将非投资方提供的信息用以与国家安全无关、促进投资方竞争者商业利益的目的。中美双方承诺,未来就两国国家安全审查的有关问题继续开展交流,包括各自国家安全审查程序的范围、各自国家安全审查程序中非投资方的作用。
从中美双方取得的相互理解与共识看,习主席不仅促进了中国扩大对外资的开放,而且推动了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开放。习主席推动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习主席访美重申了外资政策不变,积极推动了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显然,习主席推进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必然倒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推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 成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 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