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访美引起全球关注。在紧张的访美日程中,习主席向全球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息,包括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将坚持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中,习主席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清晰地表达了18大以来中央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这一国际投资合作方面的新思路。习主席访美推进了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1, 重申利用外资政策不变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外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媒体宣传中不时出现一些质疑和否定外资作用的杂音;有的政府部门在外资政策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摇摆,例如对外资企业是否自主创新企业的认定,政府采购出现了排斥外资企业的做法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一些跨国公司担心在华经营的前景和质疑我国外资政策。
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John Huntsman)表示:“在我关注和参与建设美中关系的35年中,从未见过商界——美中关系的民间支柱——的态度如此消沉过。”(金融时报9月26日)
习主席访美前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华尔街日报记者一个问题是:“很多在中国有大规模投资的美资以及其他外资公司都反映近年来在华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很多政策都会大幅向他们的中国同行业竞争者倾斜,因此对他们产生不公平影晌。美国商业团体多次提到诸如思科这样的美国信息技术公司常常会成为类似不公平政策的受害者。您如何回应这样的质疑?您对外资公司的期待有哪些?”
在对华尔街日报记者书面回答中,习主席指出:“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吸收外资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宝贵的管理经验、众多的国际化人才,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习主席这里明确提出了外资政策、外资权益保障和为外资提供服务的方向三个方面不变。
9月22日习主席到达此次访美第一站西雅图。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演讲时,习主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再次明确外资政策、外资权益保障和为外资提供服务的方向三个不变。
在这次演讲中,习主席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如何保障外资企业的利益。习主席指出:“中国尊重非歧视性规则的国际营商惯例,遵守国民待遇等世贸组织原则,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欢迎跨国公司同中国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我们将及时解决外国投资者合理关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保护好知识产权,为我们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里,习主席提出从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和市场环境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抓住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营造企业良好的营商环境的关键。
在华盛顿与奥巴马中统会谈时,习主席又一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外国企业今后在华投资兴业,将会有更为开放、宽松、透明的环境。”
习主席在访美期间重申中国的外资政策、外资权益保障和为外资提供服务的方向三个不变,并且提出从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和市场环境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35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一直存在两种思维和两种政策的博弈。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因此,改革开放各个重要关头,对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批评和质疑始终存在,迄今为止一共经历了3次比较大的争议。
(1)80年代初期争议的焦点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参与了我国最初的引进外资的工作。他回忆80年代初的情况时写道,北京引进外资建立合资饭店招来许多批评。有人认为“建合资饭店?与外国资本家联盟一起赚中国人民的钱?这是阶级立场问题!中国人自己就不能建饭店,非要交给外国资本家?简直就是卖国主义!”李岚清同志认为“当时所争论的还不仅仅是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问题了”。(见李岚清《突围》243页)
(2)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争议的焦点是“姓资姓社”
1989年政治风波以及苏联解体等国内外事件对我国带来重大影响。一些人质疑改革开放,认为利用外资导致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一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明确指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 373)。
(3)2001年前后争议的焦点是“入世还是不入世”
一些人认为,加入WTO,将是中国产业遭受外国公司的冲击,中国的各个产业和企业将被冲垮,因此反对中国加入WTO。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入世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外资企业全面进入中国,而中国本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各个产业迅速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在全球的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对外资的质疑往往导致对外开放的停滞。30多年来,党中央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阻碍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错误思潮进行纠正,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完全吻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市场出现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都处在世界的前沿。放眼全球,还没有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同中国这样把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结合的如此紧密如此合拍。正因为顺应潮流融入潮流,并且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紧密结合,同步发展,我们才抓住了世界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机会。中国成为吸纳全球资源最多最及时的发展中大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实现了以和平的公平的市场交换的方式获取全球资源,在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上增添了崭新的一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和在华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人们再次对于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的作用产生质疑。近年来,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对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的质疑和批评。一些人对外资工作提出批评,认为中国市场换技术战略失败;认为外商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这些批评的一个焦点在于如何定位外资企业,批评者认为外资企业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企业。因此出现了又一次在外资政策上的争议。
习主席访美重申外资政策、外资权益保障和为外资提供服务的方向三个不变,体现了中央坚持和延续了35年来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习主席重申外资政策不变,从而纠正了近年来在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问题上出现的舆论混乱和一些政策摇摆,将对中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强有力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