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是关键期 (3)

守住就业底线,

  新常态具备很多政策工具

解放新论:假如去过剩产能,水泥、玻璃、冶金等存在过剩产能行业的职工怎么办?

王战:保障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位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常态的底线。就此而言,中央多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进城就业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向城市转移,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保障就业。保就业,我国有许多政策工具,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制造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系数要更高。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稳步上升达到48%左右,已经超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未来,我国还会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国务院简政放权还要在去掉“费”这一块上下很大功夫,这些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在去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失业问题。

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以前我国经济呈现出两位数增速,但政府工作报告提的都是每年8%左右的增速。8%的增速是怎么来的呢?一个重要的政策依据就是通过就业算出来的,是通过每年预计新增就业多少,然后根据不同产业拉动就业系数推算出来的。换句话说,同样的新增就业,当第三产业增长快的时候,增速是可以降一些的。新常态的底线是就业。守住了就业,实际上也就守住了从高速增长向新常态过渡的底线,守住了实现新常态的底线。

致力创新驱动,

  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一环

解放新论:“腾笼”虽不容易,但“换鸟”似乎更难。对此,该如何实现?

王战:概括地说就是要创新驱动,世界经济相对衰退期也是创新的窗口期、绿灯期,这主要有两方面的事情可抓:

一是推动草根创新,这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凡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都应该视为创新,而不是说大家都关注一个极小领域中最高端的东西才是创新。在这里面,群众是真正的创新英雄。如果问过去30年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无形资产,我认为,是我们锤炼了一批敢于闯荡市场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以及具有强烈创新愿望的草根群体。央视7频道、10频道常播出一些民间发明节目,某个农民造个直升飞机、汽车、机器人等,这说明民间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愿望。党和政府要想的是,怎样引领民间这种创新创业的愿望。把这些资源用好,创新驱动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才是走向新常态不懈的动力。

推动草根创新,政府要营造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在企业创业初期,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而不要和企业争利。此外,要完善科技金融链。目前,我国科技金融项目很多,如政府对基础研究的经费补贴、天使投资、风投基金、产业基金等,但还缺乏科技金融的退出机制。要看到,金融是需要回报的,如果没有退出机制,资金就不能投入到第二家、第三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完整的科技金融链。

二是推动战略性高科技创新,这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能量。

关系国家国民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需要和战略性的高端科技领域,如大飞机、新材料、航天航空、碳纤维等,政府要抓。总的来说,口子要小一些。

此外,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中国经济实现新常态也有重要积极作用,例如,“一带一路”有助于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互动。如果“一带一路”能够打开东亚西亚市场、阿拉伯市场、俄罗斯市场等,西部就能够更直接地面对市场,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就顺了,西部的产品就不必拉回沿海再出口。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中有速度问题,但不仅是速度问题,还有认识问题、应对问题、引领问题。制定“十三五”规划,各个地方应因地制宜。引领新常态方面,东部要走在前面;中西部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比如,某些地方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没完成,还有手机产业链、电脑产业链等,也不能说这不是创新,就拉掉不让它做了。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认识新常态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解放日报记者 李小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