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需求边“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和供给边“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以及要素低成本和政策刺激等。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创新则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首先,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技术或工艺创新,企业可以实现对价格相对较昂贵的稀缺生产要素的替代,这样不仅能降低投入品的价格,有时甚至能打破资源的瓶颈约束,扩大生产能力,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其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新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的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通过创新还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品质,如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品的效用和功能,从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使顾客得到更多的实惠
政府官员的非程序化决策的比重比企业家低得多;学者和专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企业家低,工作压力也要小。企业家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扑面而来的非程序化决策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站稳脚跟,或获取超额利润,绝非一般人所能为
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 明确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管理层要达成共识,把创新放在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高度来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而且要通过宣传、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创新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2.制定创新战略。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通过制定创新战略,明确创新的目标,认清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与不足,把握企业面临的机遇,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适时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创新的效率.
3.建立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创新机制来提供保证。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创新项目的实施机制、内外部的交流沟通机制、组织学习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等。
4.培养创新文化。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培养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要鼓励员工勇于探索和试验,对创新失败采取宽容和积极的态度。要重视员工看似不合实际的想法,大力支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动。在注重内部全员参与的同时,要加强企业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使企业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动态、开放的姿态,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
5.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 国家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不拘一格,善于打破企业和区划界限,采取不同形式,尽量做到能人为我所用,在引进“外脑”的同时,要不断培养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在激发他们创造性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6.增加创新的投入。 由于创新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高,短期内投资回报率低,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不断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培育在创新中追求效益的企业家
企业家最主要的行为特征是追求创新。熊彼特认为,所谓“企业家”,无非是那些实现经济要素新组合的人,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在于创新,即实现新的组合。实现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某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采用某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新的生产要素的供应来源,实现某种新的组织形式或组织创新(如建立托拉斯)。奈特认为,企业家是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必须自己承担决策的后果。卡森认为,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或非程序化决策的人。三种定义各有侧重,但其内核都是创新或创新决策。企业家与普通的经营管理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某些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全新问题进行处理和决策,即进行非程序化决策;后者是指按部就班地进行日常管理,即进行程序化决策。在非程序化决策中,企业家追求创新乃是一种内在的要求。
企业家追求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企业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或获取超额利润的“基本功”或“秘密武器”就是创新。那些总是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或开拓市场空白点的企业家,无疑是“高手”。创新的方式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组织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等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追求创新对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要求比对其他许多职业的要求都要高。政府官员的非程序化决策的比重比企业家低得多;学者和专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企业家低,工作压力也要小。企业家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扑面而来的非程序化决策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站稳脚跟,或获取超额利润,绝非一般人所能为。高超的决断能力要求企业家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较深的阅历、广泛的见识、很强的思维能力、很强的协调和管理能力、较高的信息处理水平和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企业家的才能特别是创新才能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学分析中,“企业家才能”与土地、资本、劳动力一起构成生产的四大要素,产品的价值是由地租、利息、工资和企业家利润所组成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不明显,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管理者,这与今天的职业企业家有重大区别。那时的经营管理者即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现在的职业企业家凭借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取报酬,即使其所分股份也是凭业绩得来的。有时,企业家之所以获得比工人或者职员高得多的报酬,是因为企业家或者付出了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和心理劳动,或者以其创新经营管理获得了超常创新业绩,或者因其承担经营风险同时为企业家赢得了风险收入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四大生产要素中,最难获得的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企业家才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优秀或成功企业背后都有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可以说,一个企业若没有一位好的带头人,要想获得成功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三大生产要素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通过企业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
企业家的核心职责是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企业家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以尽量少的资源创造尽量多的新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企业家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企业所有者的基本要求。企业所有者将资产交给企业家经营,目的是使资产保值增值。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途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自有资产和净资产稳步增长。企业家要想对企业所有者真正负责,就必须追求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