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的机遇和方向
机遇1:消费结构仍在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有规律的。20世纪 80年代主要满足吃穿的需求,所以当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大发展;进入 90年代,耐用消费品需求开始凸显了,于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获得了大发展;进入2000年后,住和行的需求开始凸显,于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获得了大发展。前面吃、穿、用、住、行五大需求都
涉及了,消费结构今后朝哪里升级?那就是“学、乐、康、安、美”,分别是:学习的需求、快乐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和美丽的需求。消费机构开始朝这些方向升级,那些与消费结构升级方向一致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就迎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同样是房地产行业,以前主要是发展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今后将更多地向文化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和养老地产等方向拓展
机遇2: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现在是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含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相交融发展的阶段。根据对英法德意美日以及“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历史经验的研究,重化工业阶段一般来说持续时间比较长,多则持续上百年,短则持续三五十年。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虽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不需要那么长,但再短也要 20年左右。目前中国重化工业阶段已经持续了 10年,今后还有 10年左右,也就是说 10年后有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由于重化工业产业链比较长,对 GDP贡献比较大,所以重化工业阶段持续对重化工业及其相关行业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机遇3: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根据国际经验,30%~ 70%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6%,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上半段向下半段转折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还有 20年左右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还有很多现有的农村和一些城市郊区要演化为新的城市、新的城区,意味着还有很多新的产业和消费发展的空间,意味着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建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今后的城镇化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现在中央强调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是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协调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特色品牌城镇化、集群城镇化、绿色低碳城镇化、智慧或智能城镇化、品质城镇化、人文城镇化等
机遇4: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分工协作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亚当·斯密的理论看起来很复杂,但在我看来可以用制度、分工、效率、发展四个词来概括。发展取决于效率提高,效率提高取决于分工深化,分工深化取决于制度变革,因此分工协作是提高效率的源泉。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成渝经济带等。我们的产业和企业可以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分享效率提高的好处。
机遇5:新规划和新政策。“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发展若干重点产业。这些被规划、政策和改革强调的产业会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机遇6:国际产业链转移和全球产业重组。国际产业转移开始呈现新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呈产业链式地向中国转移,这就为我们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同时,长期以来国际产业链高端被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所占据,中国企业难以进入其中,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下,部分发达国家不得不将部分产业链的高端让出来,这就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部分产业链高端带来了直接机遇。
机遇7: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国际经济危机带来很多挑战,但也带来一个重要机遇,那就是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轮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讲的就是新能源技术与 IT技术相结合的故事
产业转型是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产业升级是在同一个领域从低端升到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综合体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表现为以下几个。
一是产业高度化或产业服务化。 产业从原来主要发展农业,到主要发展制造业,再到主要发展服务业,非农产业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高度化或产业服务化的表现。这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趋势
二是产业高端化。所谓产业高端化就是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产业中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为什么一定要高端化呢?一是消费者的需求档次提高了,必须要高端化才能满足新的需求;二是“高成本时代”到来了,如果不实现高端化,企业就无法消化这些高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特色化。在全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地和各企业都越来越强调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在特色中寻找生存之道。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只有有特色,才能有优势;只有有优势,才能有竞争力;只有有竞争力,才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集群化。即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去发展产业。各个相关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内“扎堆”。因为产业集群蕴藏着产业发展的核心秘密,凡是产业集群发达的地方,经济也比较发达。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降低成本,如降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运输成本、学习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同时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
企业家之所以获得比工人或者职员高得多的报酬,是因为企业家或者付出了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和心理劳动,或者以其创新经营管理获得了超常创新业绩,或者因其承担经营风险同时为企业家赢得了风险收入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四大生产要素中,最难获得的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企业家才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五是产业品牌化。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通过品牌提高附加值,通过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品牌占据“微笑曲线”两端中的有利位势。
六是产业绿色低碳化。绿色低碳乃世界潮流,产业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去发展,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七是产业融合化。即按照产业链、产业上下游、产业生态的规律发展产业,各个产业之间日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
八是产业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所有产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尤其是离不开互联网。所有产业和产品中都包括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工业化要与信息化相融合,农业现代化也要与信息化相融合。制造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益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数字化和集成化运行,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九是产业国际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的全球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才能较好地生存。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跨国公司也打到了门口,不国际化没有出路。
如果将制度因素考虑进来,还有一个产业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今后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去发展产业,政府主要起适当的引导作用,主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