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共产党根据两国三方关系不断变化的特殊格局,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对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不是孤零零地中日两国双方的战争,而牵涉到多国关系和多方利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方战略的调整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内两党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抗战形势发展。随着抗战深入展开,中国的抗战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如果说日本政府是企图吞并中国的疯狂侵略者,那么国民党顽固派则可称为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局势的麻烦制造者。处理不好这内外多方关系,中国抗战随时都有中途妥协乃至失败和重新爆发内战的危险。谁能处理好这诸多关系?只有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特别是两国三方关系的特殊格局,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才使国共两党坚持合作抗战到底,从而对夺取中国抗战胜利起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主导作用。
(一)深刻分析不断变化的中国抗战形势,正确处理两国三方关系,对引导中国抗战胜利起了领航性主导作用
蒋介石不具宏大的政治战略眼光,既不能把握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向,也拿不出如何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务实主张。国民党中央政府作为国家主要领导力量,对中国抗战胜利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而且还不断制造事端,妨碍抗战的顺利发展。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处理两国三方关系不断变化的特殊格局,使中国抗战不断克服危机,最后走向胜利。
先看国内关系。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影响的会战,但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进攻。在一年零三个月内,正面战场丢失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大片国土。与此相反,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既有效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进攻,且自身得到很大发展。两条抗战路线,两种抗战结果,必然影响两党关系。政府当局对于丢失大片国土不恐慌和惧怕,对于共产党力量的迅速和巨大发展却忧心如焚,从1939年初始转向“溶共”“防共”“限共”“反共”。这样,两党关系不断出现紧张局面,乃至在全民族抗战处于困难之时,在局部地区燃起了内战硝烟,统一战线濒于破裂。直至抗战结束,两党关系时好时坏。
再看国际关系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政府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这对中国抗战有极大破坏力。汪精卫在1938年12月叛国投敌后,日本方面继续对蒋介石集团开展诱降活动。英、法、美等国在德国没有西进吞并一些西欧国家以前,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主义”政策。1940年夏,日本暴露入侵英美殖民地的野心后,英美政府才放弃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日本妥协的“绥靖主义”,转而积极拉拢蒋介石加入他们的联盟,以遏制日本南进。到1940年10月,国际上诸多力量对蒋介石或拉、或诱、或援的结果,使他顿时感到身价陡增,开始飘飘然了。毛泽东描述蒋介石的心态说:目前是蒋介石最得志的时候,“他是在干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勾当”。
这样,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两党过去的关系主要是阶级斗争关系,我们党对此积累了不少经验。抗战初期,尽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错,但由于国民党还积极抗日,两党关系总的说来和平相安。但在国民党实行“溶共”“防共”“限共”方针,且在发动反共的武装冲突情势下,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共产党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困难不在于要不要开展两方面的斗争,而在于如何审时度势,使抵御内阋之争不影响抗击外侮之敌。
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已有深刻认识,对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也有深刻洞察。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抗战形势的逆转和两党关系的恶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已作了充分思想准备,并酝酿了相应的对付措施,因而两次打退反共高潮时,一方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另一方面又密切关注抗日战争的发展走势,不仅使两国三方关系的特殊格局没有因两党关系恶化失去掌控,而且迫使国民党政府回到继续抗日的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积累了政治和军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