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是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基础
尽管认为中国抗战是持久战不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家认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等主张,但提出完整的持久战理论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家创造。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战争如何发展,中国抗战能否取得胜利,顿时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个时候,“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颇有市场,既严重地影响人们对抗战前途的悲观忧虑,也在部分群体中滋长了盲目乐观情绪。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提出持久战理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对中日双方的基本国情,包括军事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和自然资源状况,以及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等诸多要素作了精辟分析,充分地论证了这场中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不是速决的,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的结论。他指出:中日战争是一场生死决战。在这场决战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他具体地分析道: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强国有很强大的战争力量,中国是个经济军事落后的弱国,这一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会在中国横行一时,而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要经历一段异常艰苦过程。因此,“速胜论”是错误的。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野蛮的、非正义的,其疯狂的战争冒险只会加剧自身内外矛盾,走向灭亡。况且它是个小国,人力物力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再则,它的侵略扩张政策还威胁和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必然会遭到国际正义力量的反对,因而它失道寡助。与此相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正在觉悟,中国抗战反对侵略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能够利用地大人多的有利条件来支持长期的战争,并将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广泛援助。因此,“亡国论”和“悲观论”者是站不住的。
中国抗战既然是持久战,那么持久战的具体进程怎样?《论持久战》根据上述诸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提出中国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准备反攻的相持阶段;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在三阶段中,相持阶段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毛泽东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说明了在相持阶段的战争状态下敌我优劣形势转换的种种因素,指出中国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在这个阶段。这时,游击战将成为我方的主要作战形式。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由弱变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相持阶段是中国持久抗战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段论述是持久战理论的精髓。
为了实现持久战这一总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作战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毛泽东解释道:由于敌强我弱,敌在战略上采取进攻的、速战速决的和进行外线作战的方针,我则采取防御的、持久的和进行内线作战的方针;由于敌小我大,敌以少兵临大国,只能占领中国一部分领土,我则有对敌进行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极其广大的地盘。这样,在战役中对于部分敌人,我可能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地进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具体战斗中,敌可由强者变为弱者,由优势变为劣势;我则相反,可由弱者变为强者,由劣势变为优势,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将逐渐改变总的敌我形势。毛泽东说,这是以弱胜强必须采取的方针,是中国抗战的整个战争应当采取的战略方针。
这个持久战理论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起了战略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也有重大影响。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对持久战理论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经蒋介石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是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