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70年日本走向的表象与实质
通过安倍谈话的分析,可以看出,战后70年,中日关系出现矛盾的实质,并非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而引起的所谓中日东亚主导权之争。这种认识无法解释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普通民众为何自发走上街头,发出自己的正义之声;无法解释在同一时期,为何韩国同日本的关系也出现类似矛盾;无法解释为何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执政期间,中日、韩日关系发展得较为理想……总之,所谓“权力转移理论”或“修昔底德陷阱”之说,都难以解释中日结构性矛盾的实质。
战后70年中日矛盾的实质也不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与谋求所谓“正常国家化”的日本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好评和认同,这表现在各国积极加入亚投行的热情超出预想。日本国内没有“正常国家”这种说法,更没有所谓“正常国家战略”。1994年小泽一郎在《改造日本计划》一书中提出日本要做“普通国家”(现已不提),英文媒体将其翻译为“Normal Country”,结果又被转译为汉字的所谓“正常国家”。于是,有人把日本成为军事大国说成是“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军事诉求”,纯属严重的概念误导。
日本在战后宪法框架内走和平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正常国家。如果说不做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就不是正常国家,那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是极不公平的。其实,做一个和平的、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为世界做贡献的“普通国家”,或许才最符合日本的国情与利益。
当前,日本国内的斗争,以及中日、韩日围绕历史认知矛盾的实质,并非日本“正常国家化”与反“正常国家化”的斗争或所谓东亚权力之争,而是日本政治右倾化与反右倾化的一场斗争。它与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与反军国主义斗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堪称是其在21世纪和平环境下的一种延续和新的表现形式。其结果有可能决定未来日本的命运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前景。
日本政治右倾化,主要是指日本右翼势力及其主张在政界逐渐占上风并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政治倾向。它是以日本政界和社会上各种右翼政治势力为核心,企图通过修改教科书,恢复靖国神社战前的传统地位,美化日本侵略历史,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股政治思潮。它与战前日本的国家观、战争观有相通之处,日本一些政要继承了战前日本的“皇国史观”、“靖国史观”的衣钵。一旦他们掌权,不仅日本国内矛盾会加剧,而且必然与亚洲邻国发生历史观、战争观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