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造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目的的战略基地,是敌后抗战的基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创建了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由一个个点逐步发展壮大,又相互联通成片,到抗战胜利时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压迫日军一步步向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和沿海一带龟缩。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实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针政策,开展了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的各项社会改革,将根据地建设成为军民一体的坚强堡垒,不仅在相持阶段最困难的时期顶住了日军持续严酷的“总力战”,战胜了日、伪、顽夹击造成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还逐步积蓄新的力量,为转入局部反攻创造条件。根据地也为建设新中国提供了丰富借鉴。
三、中国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军民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以奋不顾身的精神弥补装备上的劣势,缓解战场上的危机。而且,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屠杀、迫害、奴役和摧残,各种凶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残暴、最丑陋的黑暗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各阶级、阶层和各社会团体自觉地组织起来,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斗争。全国各地工人群众以各种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他们不顾敌人的炮击和空袭开展生产,冒着生命危险,运送军队、军需和疏散难民及物资,组织救国团、救亡协会、抗战后援会等救国运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承担繁重劳役的情况下,为抗战提供大批粮食,保障了大量军需物资供应和战勤服务。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中国农民是抗战队伍的主要兵源,大批青年农民源源不断地参加抗日武装。广大爱国工商界人士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尽力满足军队和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捐钱捐物支援抗战,还推派代表慰问前线将士。许多工商界人士想方设法把企业的机器和物资转运到安全地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生产。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爱国青年脱下长衫,到农村去,到敌后去,到军队中去,直接参加抗日斗争。广大妇女积极为抗日征募捐献、救济难民难童等,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根据地的妇女积极为抗日部队做服装、送公粮、运弹药,救护伤病员,送子送夫参军,侦察敌情和传递情报。很多妇女还直接参军参战,涌现了赵一曼、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等英雄人物和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