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张国骥:我的教育理想(3)

他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有人说,他须知天知地,知古知今,知人知命,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研究学问和处世为人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始终充满着对学问对教育的执著。

他知道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自己的消化,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嫁接起来,行诸教育实践。他有包容的情怀,包容万物,包容美丑。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他懂得教育规律,他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努力把这种思想、理念付诸实践,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知道有教育理想,有教育理念,而无教育实践,不是教育家,充其量是教育学家,而要成为教育家,须有实践上的不懈探索。他不是空谈家,而是扎扎实实的实践者。

在实践中的方方面面要能体现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并产生出很好的效果。

因此,他心目中的学校是一种自由、开放、民主式的探寻知识和学术的殿堂。对于大学,他很清楚,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也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影响大学,大学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大学应有自己的清高与圣洁。大学所坚守的大学精神是使大学成为创造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成为培养智者的地方,成为人类精神资源传递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学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创新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思想熔炉,成为一个拒绝庸俗、坚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识、精神呼唤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

他还清楚,学校的核心是知识,是传播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就是要向学生以及社会传播人类历史当中,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中的最佳的知识,而不是传播过了时的落后的知识,或者是伪知识。这一点做到就十分艰难。而创造知识,就是创造发明。要给人类知识宝库中增添一点什么,哪怕是一粒米,一滴水,这就是科学研究,创造知识。他要在实践中,以文化去引领社会,去为社会立下标杆,去影响人类社会,去影响国家,甚至去改变历史。

教育家懂政治但不玩政治,他要权力但不玩权术,他以权谋公,决不以权谋私。他总是能把握世界潮流,以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教育,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办教育,他追求真、善、美,也能包容假、丑、恶,他用教育和感化的心灵去逐渐转化假、恶、丑。

他知道学校文化的力量,他知道学校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一只无形的手,是学校的空气和雨露,他知道学校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循循善诱,充满耐心,他把目光始终放在现在,更放在未来。他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是扎扎实实工作,一点一滴积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他知道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他知道政治讲权,经济讲利,科学讲真,而教育讲爱,他会始终把握真与爱。但他也知道,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最终会殊途同归:追求真、善、美。

教育家这样的理想和境界,使我肃然起敬,他们是靠思想和心灵以及行动而伟大的人。

因此,我仰慕我们的大圣先贤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以教育事业为其终身的事业。他有教育信仰,他有不懈的追求,他的教育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知行统一和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培养人才的无穷乐趣,而且一生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令几千年以后的我们仰慕不已。

我追崇孟子,他对教育也是锲而不舍,他对教育人才也有无穷的热情和乐趣,他说人生有三大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其中一大乐。

到了中国近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救亡图存是当时的第一大任务,无数志士仁人怀抱救国理想,赴汤蹈火,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每次想到他们,我就热血沸腾,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心生惭愧,他们的伟大无私令我深感惭愧。这其中,诞生了一大批教育家,灿若星辰,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发展史上大放异彩,至今令人高山仰止。

我仰慕蔡元培,这位大教育家,他集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学问家于一身,他使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他把他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付诸北大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和效果,使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不致于与西方比较而暗淡无光。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更仰慕他为了教育,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义无反顾的勇气。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