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学者:当前最需要解决干部不愿下、下不来等现象(3)

李拓说,“断崖式”降级处分在以往很少见,也很难想象。近两年一些干部受到“断崖式”降级处分,是中央在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的一种新的制度探索,下一步就是要界定和明确干部降级的认定标准,哪些官员该降级,该降几级等。

要让降级的干部信服,要让降级真正起到作用,给干部队伍形成一种警戒,还要避免有些官员在降级降职后消极怠工、不去上班、变相退休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纠正,只会让降级制度的执行和公信力大打折扣。“降级说到底还是一种处分方式,也不能把受处分的干部一棒子打死,降级说明党和政府对干部留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是否还有正常的上升渠道也应明确。”田湘波告诉记者。

近两年百姓反响较大的被问责官员悄然异地复出的问题在这次《规定》出台后也将有更清晰的界定。记者调查发现,从2008年以来50余起官员免职事件中,已经有超过半数被免职官员复出。李拓告诉记者,当然不能轻易地让被问责的官员断送政治前途,也应该给他们复出的机会,但是问责后到底多久可以复职,是原级复职还是降级复职,复职后是否还可以到重要领导岗位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规定》也需要把相关制度细化和公开,否则就可能会让老百姓认为官员免职只是走过场。

“能上能下”

对高效廉洁政府建设影响深远

“不可否认,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状,与我们的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下负责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措施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建立对下、对群众、对人民负责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度,把对下负责设计成干部人事制度的核心。”李拓对记者说,“这也能有效堵住已经曝光出来的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不求努力工作,而是靠拉帮结派、买官卖官谋求升迁的渠道。”

李拓同时认为,干部懒政怠政是一种隐形腐败。由于没有正常的退出降级机制,很容易导致“懒官”“庸官”在领导岗位上混日子、熬级别,造成了不健康的制度生态。

当然,在治理官员不作为、慵懒怠政的现象下,有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和尝试,例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就实施了“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的管理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民主评议、明察暗访、“负面清单”等,精准定位庸政懒政干部并将其纳入召回行列。

“领导干部队伍要是不能形成一个上下流动、健康有序的环境,就如同没有源头活水,将使得领导干部和基层公务员失去正面激励,也就缺少了正面的用人导向,只有什么样的人‘能上’、什么样的人‘能下’的制度体系建立起来后,才会产生倒逼效应,警示那些庸劣者要么让位退出,要么干事增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田湘波说。

“要通过干部能上能下和科学管理,真正让想干事、有担当的受到重用,受到激励,慢干的受到鞭策,不想干和乱干事的人受到惩罚,才能把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改革创新发展上来。”齐卫平最后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