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综合宜少,典型宜多”,长期以来是党报工作的一个传统。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不少同志逐渐在改变这一看法,不少党报也正在改变这一做法。
我们在前面说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行,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日趋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大大加强,人们很自然地要关心全局,人们越来越需要对社会有宏观的鸟瞰式的完整了解。但另一方面,目前,党报上的新闻还是一事一报、一时一报多。这样即使天天读报的同志也无法把所有情况综合起来,求得对各条战线、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就迫切要求新闻报道注意从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综合地反映现实。所谓纵向联系是指完整地报道一个重要事件、一条战线、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发展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所谓横向联系是指各条战线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综合性的报道,力求把现实社会一幅真实、完整的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省(市)内外的形势。
当然,加强综合性报道,并不是说削弱典型报道。对于党报来说,先进典型可以起一种榜样的作用,给人们开拓前进的道路。这几年来,报纸上宣传的一些典型,像步鑫生、蒋筑英、朱伯儒等先进人物以及一大批先进事业,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样的典型,在党报上反映得也还是不够的。
总之,党报上的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并重,综合报道和典型报道应该并重,从而构成党报新闻报道的四个层次:
动态新闻——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深度报道——夹叙夹议、有述有评,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具有比较深刻的见解。
综合新闻——全面地提纲挈领地综述一个方面、一段时间的新情况。
典型报道——深入地报道一个新闻人物、一个单位的突出表现。通过它,指引方向,开拓道路。
这样,党报的新闻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迅速及时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八)
开拓党报的新路子,办出高质量的党报,关键当然在于提高党报工作者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记者编辑队伍。
党报的特点,决定了对党报记者和编辑的要求,不但要有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修养,还特别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具有高瞻远瞩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有一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当前,党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不少记者只能写一些动态新闻,不大善于写分析性新闻,也不善于写综合新闻。在采访过程中,抓不住要点,看不出问题,在新闻中也就提不出问题来。提高来。提高党报工作队伍的理论素质是党报改革的当务之急。
同时,党报的特点还决定了党报工作者要有很强的党性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言行一致,大公无私,不畏强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党报工作者理应成为新闻战线的楷模。从他们身上,应该让广大群众看到共产党人的先进形象。
(九)
在党报改革中,报纸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是各报考虑很多的问题。
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有些同志担心,这可能会使党报的发行量下降,党报在社会上的影响降低。
首先我们要承认,党报不可能把社会上的读者都包下来。从整体上看,不管是党的机关报还是非机关报,都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有一部分读者不订阅党报,转而去订阅其他报纸,他们还是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读者队伍,受到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影响。
报纸的发行量当然和报纸的社会影响有密切联系。报纸没什么销路,那自然谈不上有多大社会影响。但是,社会影响是复杂的,包含多层意思,有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同报纸可以着重于不同的影响。一份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政治思想上发挥影响,市场报、信息报主要在经济活动上发挥影响,而晚报或大众化通俗报纸主要在日常生活方面发挥影响。这不能单纯以发行数字来衡量。举例来说,英国的《泰晤士报》,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一般人都公认它对英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外交事物有重大影响,但它的发行量一般在四十五万份左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该报同在伦敦舰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社会基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发行量高达四百万份左右,等于《泰晤士报》的十倍,但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力则不能和《泰晤士报》相提并论。我们把党报办成内容严肃的思想性强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生产任务的影响也许会降低,但对人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一定会增强。人们拿起党报来读,主要不是为了寻求日常生活的知识,获得娱乐,满足业余爱好,而是从党报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寻求前进方向,解答思想上、工作上疑难,学习思考、创新……这将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张内容严肃、思想性强的报纸,党报读者机构会发生变化,有一部分群众可能转向其他报纸,然而一大批干部、党员及一大批中年读者会成为党报的基本读者。这批人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只要报纸办得有质量,是能赢得读者的。同时各地党报一般都拥有比较齐全的设备和比较多的新闻人才,在经营管理上完全可以考虑创办其他类型的小型报,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以丰补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