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加注重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
随着政治学的发展,所有的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都逐步纳入其研究范围,政治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由政治学所具备的渗透性和开放性所决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政治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逐步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动,都会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迅速的波及整个社会。一个问题的研究必定涉及另一个问题,社会问题的同一性,使得每一门学科都必须拓展其研究领域。因此,社会科学在逐步细化的同时,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学科,必然也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政治学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不断的拓展研究领域。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无论历史如何演进、社会如何变迁、观念如何变化,人类不仅无法摆脱政治,而且日益依赖政治。伴随着政治的发展,任何的社会问题都可能演变成政治问题,而“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助于政治的手段和政治的方法”, 政治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依赖所代替。政治边界的日益模糊化,即政治学从来都是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学科,即善于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又积极共享政治学的研究成果。政治学必须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完善;交叉学科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拓展;政治学差异化的新兴学科的研究团队、机构和杂志大量出现。
从政治学分支学科看,行政学、国际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政策科学等政治学主要分支学科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概念、范畴、理论、方法体系。与此同时,这些主要的分支学科的研究进一步体现出层级化、分科化、交叉化的特点。随着政治实践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二级子学科,而且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出大量的交叉学科。以行政学为例,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伦理、行政文化、行政沟通、行政民主、行政哲学、政府绩效、政府形象、领导科学等行政学子学科不断的涌现和完善。同时,行政学吸收和借鉴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范畴、理论和方法,根据现实的需要,多角度的解读和解决行政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
政治学交叉学科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基于政治发展的需要,移植、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产生出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传播学、政治地理学、权威政治学、法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国防政治学、边疆政治学、军事政治学、生物政治学、科技政治学、性别政治学等交叉学科。同时,交叉学科的研究也逐步深化,以民族政治学为例,民族国家研究、民族主义研究、族际政治研究、族群政治研究、民族政策研究、民族治理研究、中国民族政治问题研究、比较民主政治问题研究等研究的开展深化和拓展了政治学交叉学科。
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本质上是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有机拓展,三者缺一不可。概念是基础、理论是支柱、方法是动力,三者共同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政治学对经济学的借鉴为例,不仅资源配置、交易成本、边际效应、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等概念被引入政治学领域,而且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供求理论等基础理论也被融入到政治学研究之中,更重要的是一些经济学常用的方法,比如数理模型、因子分析、统计推理、二元加速、多元回归、概率统计、抽样分布等,也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研究过程。
令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投身于新兴的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之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新兴学科逐步成为独立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差异化的研究队伍、专业的学术杂志的广泛出现标志着其进一步的完善。以行政学为例,不但成立国家级的中国政治学会和专业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而且各个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展开差异化、特色化的研究。
为了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继续健康、稳步的拓展,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领域拓展与深度挖掘并举。经过三十年的积累,中国政治学具备了拓展研究领域的资源和能力。随着研究问题的多元化、研究对象的系统化、研究范围的广泛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中国政治学必然会不断介入新的领域、发现边缘领域、探索交叉领域。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只会扼杀政治学的发展前景。探索和拓展政治学研究领域必须成为学界的共识和共同努力方向。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研究领域拓展的基础是现有研究领域的固化和深化。当前学界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研究取向和浮躁的学术风气,一些学者通过简单的拼凑新概念、杜撰新理论、玩弄新方法的方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满足部门利益和个人名利,必然会导致政治学领域的拓展流于表面,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造成了学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在重视领域拓展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尤其的政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保证中国政治学稳步、有序和健康发展。
第二,深化概念和理论的语境辨析,以方法创新带动领域扩展。政治学领域的拓展表现为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三者互为一体,共同奠定政治学研究领域拓展的基础。在创造、引入新概念、新理论的同时,应当对其内涵外延、相似概念、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进行深入的辨析,尽可能减少概念歧义和语境分歧,减少政治学新兴领域研究中的分歧与内耗。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研究方法创新对于政治学领域拓展的作用。“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创新政治学理论、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拓展研究领域、创立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方法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和吸收,更主要的表现在依据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对新方法进行的调整和改造。最终会克服方法失灵,增强新方法的适用性,为政治学领域的拓展建立长效的推动机制。
第三,完善学科体系,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体制。毋庸置疑,我国现有的政治学专业框架过于僵化,新的概念、理论、方法难以纳入政治学的学科专业,使得政治学新兴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难以获得弹性的生长空间。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将现有从“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以政治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鼓励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层面和多方法的研究。在鼓励和支持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鼓励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特有资源,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的深入研究,并注重搭建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平台。
第四,改革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鼓励跨学科人才流动。政治学发展和领域拓展的基础是人才,中国政治学的未来掌握在青年政治学者和青年学生手中。但是,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学教学、研究和应用脱节;政治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跨学科人才稀缺,学术交流渠道不畅;学术风气浮躁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和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制。尽快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给予政治学人才培养机构一定的自主权,使其有权根据学科发展的逻辑、政治实践的需求自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和设置,由此突破学科专业框架对于学术创新的束缚。搭建政治学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的平台,通过建立政治学实验基地、实验室,鼓励青年政治学人才参与实际调研和课题撰写等方式促进“学以致用”。改革学术竞争机制和创新评价机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通过建立以创新性为出发点的学术评价机制,鼓励学者进行原创性研究。同时,建立学术创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对创新性强的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评价方式上,要公开透明,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以增强公信力。” 建立跨学科人才交流机制,鼓励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人才致力于或参与政治学研究。同时,鼓励不同学科的人才组成研究团队和学术共同体,从不同角度进行政治学研究。建立学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明确、有效的学术不端举报机制、公示制度和处罚制度,严厉处罚虚假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同时,引导和培养学者道德自律,通过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杜绝抄袭或者剽窃性的学术创新等不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