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而我们也确实看到,十八大召开之后,改革的共识很快得以凝聚。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全国上下全都齐心协力地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谢春涛:十八大之后仅一年时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能够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改革之所以难就难在一点——利益调整,改革会给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影响,大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今天的改革和改革开放之初的改革,这一点就会尤为明显。我们最早的改革可以说是始于农村。今天回头看,国家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投入相当少,这一改革最容易,却也非常成功。当年的这场改革就是把集体的地承包给农民去种,怎么种、种什么、几点钟上工,没有人管了。仅这一项改革就使得农民明白,再也不能磨洋工,因为他的付出和他的所得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所以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一段时间过后,还是这些地,还是那些人,农机、农药、化肥、种子都没有大的变化,变的只是经营方式,但是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场改革不光给农民带来好处,也给城镇居民带来了好处。
但是我们今天的改革就远比当年的改革复杂多了。可以说,我们几乎找不到一项改革是能够让所有的阶层同等程度的得到利益,让大家一致的叫好。可能一项改革对这个群体有好处他就高兴,和那个群体没关系他就漠然,甚至可能一项改革给这个群体带来好处,反而给那个群体带来另外的问题,甚至是损害,那么大家很自然地就会对改革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凝聚改革共识是不容易的。
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凝聚了共识,而且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觉得这就跟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一思想这个方面的胆魄、智慧是有关系的。困扰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难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在现有框架下得到解决的,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科学发展不够的问题,腐败多发、高发的问题等等。问题大家都看清楚了,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式。另外,改革能达成共识,也跟中央改革这个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改革必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改革必须更多的体现公平正义,尤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已经将公平正义放在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观的位置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要求,也是过去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用公平正义的这种理念、这种指导思想去推动改革,它一定会让绝大多数人认同改革。
求是网:在普通民众看来,中央在改革当中所提出的一些方法论看上去是比较矛盾的,比如说“摸着石头过河”和注重顶层设计。在您看来,党在改革过程当中要如何协调高层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首创精神?您能不能再谈一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方法论问题?
谢春涛:“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过去是大家所广泛认可的。但是这些年来我听到有些调侃“摸着石头过河”的声音:现在河水深了,摸不着石头了,继续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可能会被淹死。我不同意这种调侃。“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严肃的方法、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这条河你没有过过,不知道水的深浅,那一定得用这种方式来审慎对待。我想,“摸着石头过河”中蕴含的这种谨慎态度永远不会过时。但这并不能说明顶层设计就不重要了。我们对某些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那一定得有顶层设计,尤其是在改革的问题上。我们改革的对象,既有一些过去没有触及的问题,还包括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果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靠顶层设计,必须得有一个统揽全局的高度。
我想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中央清楚地认识到单靠哪一种方法的改革,都不足以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要全面、要深化。当今改革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不光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如果从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对象来讲,像政府、人大、党委、司法机关、军队等方方面面。我认为这一改革思路方案的确定就反映出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有机的结合。
当然改革方法论不仅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我们看胆子是非常大,这次改革可以说碰到我们过去多年来没有碰的一些难题,要解决我们大家都认识到的一些制度的顾忌,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改革的时候胆子绝对是大的,没有什么难题不敢碰,这体现了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意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问题导向,特别强调敢于担当,而且这一点在他本人身上也体现得非常充分。
胆子大的同时,步子还要稳,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之所以是难题,应该说都是多年积累的,要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方案,但是这些思路的贯彻落实还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出台了,有些还没有出台。我想,那些没有出台的具体改革举措,表明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要经过深入的调研,要进一步的在改革的具体思路措施上凝聚各方的共识,甚至有些改革还要进行试点。比如说司法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像法官员额化的这种改革,因为涉及很多人的个人利益,其推进要非常稳妥。还有包括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问题,这个思路肯定是好的,有助于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但是具体怎么个管理法,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还在稳步谨慎的探索当中。
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因为有些改革涉及法律的修改问题,甚至有些当前的改革思路跟某些现行的法律是有矛盾的。要解决这种矛盾就应该先修改法律,如果法律不修改而这些举措马上实施,在很多人看来,执政者就有对法律不够尊重之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先通过法定的程序来修改法律,然后进行改革,做到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一做法,体现了中央对法治特别的重视。
刚才我还提到的“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其实既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改革动力源自何处?只能是人民群众。要让大家自发的参与改革,那改革就得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就得让广大人民群众感觉到改革对他们的利益有好处,所以大家才会愿意干,如果说改革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利益,我想没有谁愿意推动这种改革或者接受这种改革。
十八大以来在重视人民群众获得感问题上做得非常好。比如养老双轨制的改革,过去很多人抱怨双轨制,企业的养老方式很早就改了,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却没有同步进行。五六年前曾经想选几个省份试点,进行事业单位的养老办法改革,但是马上就改不下去,很多人抱怨“为什么公务员不改”?因为大家觉得事业单位改革而公务员系统维持现状是不公平的。但是今天公务员也改,大家都改,谁没什么说的了,这样的改革就能推进。再比如说中央降低央企高管的过高收入,取消职务消费,这肯定使央企高管的个人利益造成一些损失,有的人收入一年降了很多,但是包括央企普通员工在内的全国其他阶层的群众,很多都认为这种改革是公平的。
还比如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对农民是有利的——有助于推进城镇化,有助于实现农村的小康,有助于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以农民对这样的改革肯定是支持的。此外的农村改革,包括保障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农村建设用地也可以投放市场,显然对广大农民也是有好处的。还有公车制度改革,省部以下取消专车,过去的专车制度可以说广受诟病,资格坐专车的人太多,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花费巨大,浪费也巨大,现在省部级以下取消专车,甚至部级退休的人也取消专车,这让绝大多数人一致叫好。
再比如说高考制度改革,取消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加分。过去的高考加分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变了质,成了某些人谋私、搞特权的重要方法,很多普通考生都觉得不公平。现在很多加分取消了,在考试录取的问题上也更加公平了:全国重点高校拿出一些名额定向招收农村地区生源,欠发达地区生源,少数民族地区生源。同样还有基础教育改革中取消择校的做法,也是广受好评的。
以上这些改革在过去看来是非常难的,但是为什么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得比较顺利?因为现在的改革体现了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所以我,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凝聚共识,之所以能够推进得比较稳妥,那跟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方法论是有直接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