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谈谈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及发展前景(3)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既应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品格,也应该具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世界胸怀,着力于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历史进程是纷繁复杂的文明交流与融汇中发展、进步的。中国史学源远流长的通史家风和经世致用的研究特色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中国史学对中国历史进程关注与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更是将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探讨作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当代史学中著名的“五朵金花”,讨论的实质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从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到白寿彝、蔡美彪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孜孜以求的通史编撰,呈现出对中国道路的历史理解。江泽民指出:“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制度不同,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也必然不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模式。”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丰富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途径。

对中国道路及时作出富有当代特色和时代精神风貌的诠释和解读,是中国当代史学工作者大有作为的时代性课题。这是中国史学中关注和研究当代问题的优良传统使然,也是更加理性地看清楚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需求使然。诸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主义思潮多样化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等等富有创新色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均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深具中国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这就要求不仅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起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介绍给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表达和现实形态。

对于各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冷静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对待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亦然。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我们不仅对涌进来的异质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又不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我们倡导对中国道路作出富有当代特色阐述,更应该注意到世界范围内当代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大的潮流与趋势。

中华各民族久经磨合、交往融汇,形成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家庭。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但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进程和丰富经验,都雄辩地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道路不仅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而且还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形成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理想追求的具体体现。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世界多样化民族发展道路中的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巨大而艰难的问题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明有机融合,构建起物质与精神并重、道德与器物双举、内化与外拓平衡、和谐文明互现的新理论体系。这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构建则可看作是中国人民解决这一人类社会无法绕过的共同问题的具体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发展前景   中国道路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