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的建构及其策略(2)

二、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的内涵解析 

1.乡村治理主体的内涵 

对于乡村治理主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由来已久,纵观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演变,我们会发现,它呈现的是一种递增的、开放的、多元的形态。由最初国家担当唯一主体演变为今天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中国乡村治理问题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晏阳初、梁漱溟到现在影响比较大的“华中乡土派”,人们对乡村治理付诸各种实践,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和乡村治理主体的探究都积累了丰富且具备重要研究意义的成果。乡村治理中的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或共同事务进行协同管理的体制、过程与效果[8]25。所谓的乡村治理主体是指在农村治理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组织和群体。这种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9]9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主体结构,每一个乡村治理主体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化地认知乡村治理主体显然是一次对乡村治理主体研究的历史实践。 

2.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内涵 

“系统”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系统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在不断的历史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知识积淀。“系统”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包含了很多的系统思想。到了近现代,系统思想得以在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根据中华大词典的解释,“系统”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比如组织系统;二是有条有理的,比如系统研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指“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汉语词典对于系统的解释为:“系统常常是诸多部分的约束而构成的整体。对这个整体内部由于有规则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构成了诸多要素的集合。”从以上对系统的多重定义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系统视为各部分的一个整体,同时系统始终和结构、要素、整体性、层次等紧密联系。那么,由此我们认为,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系统是乡村治理各个主体作为系统的一个要素,按照有序的结构组成的一个整体,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就是要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每个主体之间要有限制也要有合作。 

乡村治理主体系统化从社会宏观上看主要表现在乡村治理中各主体之间的共同作用。对于乡村治理主体的认识,人们已经摆脱了一元化的认识范式,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这一结论已经被人们接受。对于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分类,学界有很多不同意见。在这里,笔者主要把乡村治理主体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基层党委会和村民代表会几个制度性的主体,社会层面主要包括乡村宗族势力、农民的社会组织,个人层面主要包括普通农民和乡村精英等。无论如何划分认定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当我们在谈到乡村社会治理的时候都离不开要探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机系统,在统一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彼此相互制约。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上说,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型国家,在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以国家为主导力量推进的。可以说,国家是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全过程中的。国家在进入乡村社会治理系统后,一方面,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承担了规范社会秩序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今天,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中个人社会化的加快,国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由过去直接的、全方位的介入变为间接的、有选择的介入。当农村社会逐步地完成和市场接轨的时候,国家在弱化行政权力的同时,强化以法律的形式来控制和调节农村社会。国家的角色作用已经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是以一种更为有效且温和的方式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 

从社会层面看,农村社会治理中除去国家力量之外的一个重要互补力量就是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无疑是社会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长期以来农村惯有的乡村宗族势力也是其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很多基层乡镇政权组织与村委会正逐步改变着自身的治理方式,允许甚至鼓励民间分享本属于自身的治理权威,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正成为很多农村地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真实写照。[10]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农村社会力量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很多地方,农民组织等社会力量得以成长,政府也开始重视和支持这些社会力量的发展,这些社会力量正逐渐地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这一场域中,已经逐渐摆脱了过去单纯的对抗和反对抗的关系,如今二者之间表现出一种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对现有的社会力量进行吸纳,国家通过重新分配其资源、权力、符号等等使其能够利用现有的社会力量建立起一套新的治理模式,在乡村社会中,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向社会力量做出适当的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更有效的统治模式;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对国家力量进行吸收,今天在乡村社会中,农村社会组织在国家承认基础上获得了合法性,从而可以参与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中来。显然,此刻这些社会组织的利益和国家是捆绑在一起的,为了获取自身的发展,这些社会组织需要利用国家的资源。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农村社会组织的成员也会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商讨中,并且积极地参与基层权力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使得乡村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摆脱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出多元化。 

从个人层面看,个人作为在乡村社会中的主体具备双重性。一方面个人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行动主体,往往通过组织体现个人意志;另一方面个人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主体,各种有序的结构都必须依赖于个人的有序和行为目的的合法合理化。今天的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时时刻刻地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也就是说个人是国家、社会相互关系的结果,它存在于国家和社会的互构过程中。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个人如果脱离了国家和社会力量这些主体它是无法运作的;同时,如果国家和社会力量这两个主体脱离了个人的参与和认可,它们也是无效的。 

总而言之,国家、个人、社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是内在统一的。这就是说,在我们实际运作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主体,将它们放在一个体系内加以重视和考虑,综合各方的作用,全面地分析乡村治理问题所在,只有做到三个主体的系统化才可以运作好乡村治理。 

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系统化,从微观看主要表现在乡村治理各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国家、个人、社会三大主体系统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在强调各个主体统一、协调的同时,并不能忽视主体间的差异性。重视差异性就要突出每个主体的自我优势。各主体在资源、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同时也是各个主体优势的体现,是我们在实际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可加以利用的。在乡村治理中,必须要权衡利弊,确定一个乡村治理的系统模式,这样的一个多元的系统化模式并非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突出各主体的长处,确立一个动态的中心,即国家、个人、社会力量三者之间要有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根据具体的客观的形势而定的。在强调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今天,稳定的系统不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同时,多元化也不意味着绝对的多极化和割裂状态,它是建立在一种肯定各自优势并通力合作甚至有时候是一种保守的妥协基础上的状态。所以,时至今日,乡村社会治理关键是要认清形势,立足乡村社会实际,重视各主体优势的同时通过有序的方式去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可以使得乡村社会治理更为可靠和有效。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乡村治理   主体结构   系统化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