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积极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面对武装到牙齿、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能否取得这场亘古未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奇观。中国共产党一面艰难地坚持抗战,一面大力配合、策应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实行的广泛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也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与实践
在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科学预见: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系统阐明抗战时期党的基本方略,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抗战的军事战略是“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撰写了指导抗战的军事理论文章《论持久战》,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高度,科学预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阐明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迎来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将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军队作战和民兵作战相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军事理论武器,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赞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当年日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在题为《毛泽东游击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的文章中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日本军事评论家久住忠男承认:“在20世纪出现的各种战略著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有力支撑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军事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着重向敌后发展,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开辟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独立的广大敌后战场,形成与正面战场夹击日军的战略格局,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当时正面战场大规模作战行动减少,而八路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动百团大战等一系列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坚定了全国军民持久抗战的信心。同时,侵华日军则集中兵力打击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制造千里“无人区”。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间,敌后抗战遭遇空前的困难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无所畏惧,英勇抗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艰苦地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主战场。1943年秋以后,敌后战场逐步扭转战局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上半年进入全面反攻,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战绩辉煌,共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党的自身力量也获得空前壮大与发展,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25亿。敌后抗日武装共伤亡61万多人。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感叹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连当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承认: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
总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