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李扬、周其仁、陈志武:金融改革应该减少行政干预(2)

对金融改革风险估计偏高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金融改革很多问题讨论了几十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意见,就是做的时候很难、很慢、很不容易。是不是因为我们对改革的风险估计偏高,对改革推进以后的收益估计偏低?这里还有一个误区,有改革发言权的需要负责任,一旦改革,出问题追责的机制会让主导者很容易变成改革的风险厌恶者,进而拖慢了进程。

一边强调金融要为经济服务,同时又有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问题,两者关系如何?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实体经济要服务,到底是怎样的服务?是不是所有的实体经济融资都要给钱,给的一样多?还是中小企业就要给钱?

比如汇率机制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的出口导向很大程度跟汇率联系起来,支持了高速度发展,支持了用工转移,但也带来了过度依赖的弊端。国际市场大起大落的时候,冲击波就会影响国内经济。汇率机制不灵活就要让央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市场之后,央行要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就要采取对冲的措施,包括极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汇率问题是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如果汇率机制改革,那么作为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的中国,金融为经济服务的能力恐怕就要打很大的问号。

汇率、利率根本上是金融产品价格改革。那么,价格改革和别的改革是什么关系呢?什么叫做价格改革、什么叫做产权改革?现在看来这些东西是不对立的、是一体的。市场主体有权出价、有权讨价还价。某个金融产品什么价格卖、接还是不接都取决于供求关系,不是任何人能事先设计演算的,而是很多主体竞争的结果。金融改革可以说非常复杂,因为专业性强,但本质却很简单——中国所有人创造的收入今天不花而要投资,必然选择一个去处;同时金融市场上,机构看到一块钱,能不能把钱吸引过来。所以,汇率、利率讲到底是财产的权利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企业主体到底有权干什么事,这就是价格机制的本质。原来讨论价格改革还是产权改革,好像是两个改革,现在看来经过这么多年应该打通。价格问题就是产权问题,离开财产权利的充分保护,特别是转让权、契约权和充分的自由,就没有市场。

全球经济发展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看得清趋势,能够集中资源做的。但大量事情是看不见的,就要分权决策,让更多的主体消化不同的信息做决定。分权也可能会出错,但是分散决策错了对全体影响不大。分权主要是分到财产权,就有了制约权。国家集中起来的资源是全体国民的,本身的纠错机制不如分权纠错机制好。所以,国家对于看得清的事情,还可以利用大国效应来做。但对未来看不清的事情,应该更多地利用分权机制。所谓汇率、利率市场化,它是分权体制的一个表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陈志武   周其仁   李扬   金融改革   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