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呈现提速之势,但如何实现风险可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预计有望在今明两年实现,这将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哪些变化?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的压力,凸显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汇率、利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把握?
参加2015陆家嘴论坛的三位知名经济学家中,李扬系统性地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快,还需要很多放权;周其仁则更关注金融市场改革的问题,认为产权改革与金融价格改革是一体的;陈志武认为汇率不能贬值导致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苦乐不均,且金融政策容易引起贫富差距扩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路上
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很多的举措,4月份降息的同时提高了银行存款利率上限,不久前又推出了大额存单。所有这些举措让大家感觉利率市场化已经在加快。但如果认为把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就基本完成,那想法就过于简单了,还要审慎对待。
中国现在利率水平很高,假定利率市场化全部做到位,假定政府不对企业、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限制,中国的利率水平是上还是下呢?利率彻底市场化后应当水落石出,目前谁都说不清楚均衡利率在哪里。
货币当局如果认为调控利率就是市场化的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就是行政化的手段,那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式的利率调控是一个再分配手段,而不是一个调控资金供求关系的手段。比如说美联储宣布利率上升一个点,然后就会指示纽约联储按照这样的要求,如果上升的话就向市场上销售手中合格的债券,把市场利率逐渐逼到政策水平上。放开银行存款的上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首要是解除对银行贷款规模的管制。如果贷款管制,利率形成的机制,也就是资金供应和资金需求互相竞争形成均衡水平就做不到,也会影响传导机制。在信贷管制里面还有畸形的法定准备金制度。中国法定准备金率曾达到20%,而且在特有的流动性管理的架构下,超额准备金率也超过3%。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银行还能够赚钱吗?不可能。
利率市场化其实主要体现在很多的融资活动在债券市场上发生。中国债券市场目前是38万亿,有几个比较严重的缺陷。第一个缺陷,非金融机构发的债券比重小,38万亿里面只有10万亿,而且这10万亿都是大企业,并且这些债券不是信用债券,是担保债券。也就是说,这些债券的信用是靠背后的银行、银行背后的国家保证的。债券市场目前基本上是贷款完了之后存放闲置资金的场所,只是流动性的源泉,而不是获得收益的源泉,积极的交易难以实现。
基准利率产生自核心市场,调控了基准利率,利率开始向外蔓延,向外产生影响,产生辐射,形成体系。中国现在基准利率是什么?一年期存款?还是国债收益率曲线?都是,也都不是。因此就有一个要重建市场结构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债券市场一定要建立起来。通常核心债券市场都是政府债券市场,但在中国又遇到行、部之间的纷争。财政部说应当是它负责,世界各国基准利率都是国债利率,但它既不发短债,也不发长债,只发中期债。那边银行系统,只是信贷供求关系的反映,只是一部分金融资产供求的反映。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把这个市场监督理顺。这不全是经济的决定,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