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的重大趋势性变化(2)

——从新常态视角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符合产业成长一般规律,也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相契合。从产业成长规律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有关研发、设计、营销、包装、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养老、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需求迅速上升。这些都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从中等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的发展阶段是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讲,第三产业比重都会明显上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韩国1988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组,1995年步入高收入组,1989年至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年均仅提高0.01个百分点。

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空间广阔。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服务业比重还相对较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是需求结构由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过去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近几年,投资和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从投资看,2003年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2012年至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放缓至20.3%、19.3%和15.3%;今年1至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8个百分点。从出口看,2011年至2014年,按人民币计价,我国出口额年均增长7.7%,增速比2002年至2008年期间低16.5个百分点。今年1至5月份,出口额同比仅增长0.8%。在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至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与2001年至2010年期间14.9%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投资和出口增速下滑,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得近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消费率)连续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超过资本形成总额,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5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来连续4年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比同期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1.7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方式由要素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近年来,在政府主动引导和市场倒逼下,创新驱动的力量在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主要表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孕育。技术密集型、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201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12.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个百分点。今年1至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网上零售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今年1至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8.9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4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2013年提高7.0%。

五是发展目标由追求GDP向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在工业化扩张时期,增长是第一位的,把追求GDP的较快增长作为主要考核目标,有其合理性。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一定要将发展目标及时地由主要追求GDP较快增长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一方面是因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升级,人们的利益诉求在增多,对生活质量、公平正义、生态环保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确实带来了诸如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由此,发展目标趋向多元化,即从过去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这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趋势性   新常态   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