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如何看待经济增速放缓?如何看待经济分化调整中出现的新变化及后期走势?不同的人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为我们分析和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运行出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才能引领好新常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增速回落,但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增长回落幅度收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物价总水平涨势温和、国际收支大致平衡,表明国民经济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
我国这一轮经济增速回落是从2010年开始的,2010年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10.4%、9.3%、7.7%、7.7%和7.4%,2015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到7.0%。虽然增长逐步放缓,但国民经济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
一是经济增长回落幅度收窄。从波动情况看,近两年经济增长总体上缓中见稳。2012年一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GDP季度增速最高为7.9%,最低为7.0%;相邻季度GDP增速最大变化幅度为0.5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5年下行调整,经济增速有向现阶段潜在增长率收敛的趋势。
二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经济运行是否稳定,是否仍在合理区间,关键要看就业是否突破下限。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稳中有增。今年以来,就业形势仍然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态势良好,对于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物价总水平涨势温和。近几年,市场物资供应充足,供求关系较为平衡,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今年1至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上涨0.9%;消费品上涨1.0%,服务上涨1.9%,均为温和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大幅度下跌,世界多数国家物价水平走低,我国物价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拖累。
四是国际收支大致平衡。2013年、2014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分别为11330亿元和1351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9%和2.1%,均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同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也基本相当。2014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364亿元,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6321亿元。
新常态下,国民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新常态,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五大规律性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常态主要逻辑内涵与外延
在国民经济持续运行于合理区间的同时,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新阶段的新常态特征。科学认识新常态、全面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把握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五大规律性变化。
一是发展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改革开放至2010年以前,我国多数年份经济保持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高达9.8%。2010年以后,经济增速“换挡”到7%至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增速之所以“换挡”,主要是因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
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均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2010年至2014年农民工月均工资年均增长15.1%。与此同时,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快速上涨,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容量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和比较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很难再支撑两位数的高增长,潜在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速趋于下降。
从国际范围看,不少发达国家在经济转轨时期都曾出现过增速换挡现象。比如,1956年至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长9.2%,之后经济增速显著回落,1974年至1991年年均仅增长3.7%。
二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时期,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加上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业发展重视程度提高,服务业发展连续快于工业。2012年,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比重分别为9.5%、45.0%和45.5%,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3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6.9%,超过二产3.2个百分点;2014年服务业占比进一步上升至48.2%,超过二产5.6个百分点。连续3年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