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际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国际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有力保障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存续和发展,具有广阔的未来愿景与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支撑

一个国家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和模式,并不是由少数人主观意愿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社会阶层构成、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苏东剧变后,绝大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资产阶级多党制,放弃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之特权阶层腐化,社会与民族矛盾加深,最终导致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进入低潮。而中国始终坚守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7.4%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国内消费贡献度上升,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是该年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几十年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身的发展将是重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坚实保障。

与苏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居高临下、恃强凌弱甚至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所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步推进重新修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着眼于重构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关系,以互利合作共赢为核心,发展战略合作伙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彰显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新谋划。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方面,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巨大而包容的平台。中国并不寻求建立势力范围或者片面追求私利,而是追求与整个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在维护国际正义和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方面,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新时代,国际社会需要新机制,不能用旧的组织机构解决未来的问题。中国正在构建与世界各国共赢的格局,推动实现新的国际平衡,在一个现代和进步的国际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目标。”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增强了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前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信念信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前进方向。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