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在国际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有力保障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存续和发展,具有广阔的未来愿景与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精髓。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深刻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都是历史必然的论点,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尽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们的研究聚焦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指导和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没有更加深入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路径。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以及俄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重振经济,列宁带领苏维埃政府通过将战时共产主义调整为新经济政策,大力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得以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柱。虽然列宁的英年早逝致使其很多富有创见的理念未能付诸实践,但仍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理扬弃了苏联模式与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可否认,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及其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不少缺陷,在根本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导致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陷入困境。与之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系列具体层面进行了大胆突破和创新。例如,摆脱了僵化教条的计划经济桎梏,建立起更具活力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积极稳健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丰富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废除个人崇拜和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权力更替的有序化、制度化与常态化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取借鉴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通过三大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大幅度提升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走自己的路”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党的八大以后,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左”的错误思想致使理论和实践都出现偏差,并造成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挫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困境。对于这一时期的教训,应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继承发扬新中国成立后艰辛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深刻吸取探索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轨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核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国未来将“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