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刘迅甫: “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践行者(3)

核心提示: 与其说刘迅甫是一位诗人、作家、书法家,不如说他是农民工的执笔者、代言人。自1982年始,刘迅甫不论身在何方,每年春节前都会为农民义务书写春联。他认为,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就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30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还为家乡集资建校,为汶川地震捐款,热心社会公益活动,2013年被评为“中原十大孝子”,2014年被推选为“北京榜样人物”候选人。

扎根农民,以艺术来表现和赞颂农民

人民论坛:您为何一直关注并为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倾吐心声?
刘迅甫:因为我出生于中原农村,我的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自己种过地,当过兵,拉过煤,打过工,走村串巷收过废品,餐风露宿做过建筑……我接触最多的是种地和打工为生的农民,这些经历注定了我就是农民中的一员,这是我的根本所在。其次,我还是一个受到组织培养教育的基层干部,关注农民,服务农民,努力为农民做实事,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次,作为一名诗人和书画家,我致力于以艺术来服务广大农民。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层面,他们心灵的丰富和美好也需要艺术表现和赞颂,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况也需要受到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诉求同样需要得到充实和尊重。基于这种认识,我不仅连续三十多年坚持为农民义务写春联,更把农民和农民工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予以表现。

感同身受群众的喜怒哀乐,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期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紧密地贴近生活?
刘迅甫:贴近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扎根人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走近群众,诚恳地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为友,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创造。只有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如果只是像过客那样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或者高高在上、自命不凡,是吸收不到真正营养的,也不会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论坛: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刘迅甫: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为了谁”的问题,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指向,就会自觉地接受人民的评判。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也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判断者,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家,人民的判断和要求就是标准。面对这种判断,文艺工作者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那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采访整理:人民论坛记者 常妍)

责编/张译晟 美编/孟宪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行者   时代   人民   刘迅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