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之道: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
人民论坛:“诗无达诂,文无定法”,请谈谈文艺创作者如何平衡艺术个性创新与承担“时代歌手”的职责之间的关系?
刘迅甫:艺术的个性创新和承担“时代歌手”的职责之间是没有矛盾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首先,时代生活具有无限丰富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而每一位艺术家由于成长经历,生活阅历不同,个性、思想和审美倾向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题材和内容,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所以,一个严肃的艺术工作者,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就会有个性的表达。而其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就是艺术的创新之道。艺术只有情倾大地,才能叶茂根深;艺术家只有融入火热的生活,才能激发生命的活力。
《农民工之歌》触碰社会焦点,引发强烈共鸣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您创作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暨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反响,您认为能取得广泛认可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刘迅甫:首先是题材的力量。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非常庞大的新兴群体,至今已有2亿7千万之众,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亲友,几乎涵盖中国的全部人口,关系到千家万户,这是一个不应也不能被忽视的群体。第二,长期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经历和遭受了许多不公,在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碰撞中也产生了种种问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农民工之歌》对农民工予以关注,对农民工问题予以思考,顺应了时代的呼声,触碰了社会的焦点,引起了共鸣和反响。第三,诗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集中、凝练、概括,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朗朗上口,具有表达优势和读者基础。
创作动力:农民工是托起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人民论坛:“纪实诗歌”是近年来热门的一种文体,能够迅速及时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农民工之歌》敏锐地捕捉到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以及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博弈。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刘迅甫:《农民工之歌》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我本人出身于农村,曾经是一个农民工,对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我无数次地上北京、下深圳,去温州,到山西……和农民工爬到一个脚手架上,睡在一个铺上,结交了无数农民朋友,获得了大量鲜活素材。自身生活经验阅历的积累,加上对农民工群体的长期深入地了解,开拓了我的创作视角,既能从更高层面上予以审视、构想,又能从许多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定的高度、厚度和深度,避免了流于激情的无节制发泄,怨天尤人的笔触和空洞喧嚣的浮华。
创作的过程,是我不断受到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最初,凭着朴素的感情动念开笔,随着创作的深入,我被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被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深深地打动,被一种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深深地鼓舞,我感到农民工这个群体就是时代的图腾,民族的脊梁;农民工的进取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是靠一人之力,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托起者和践行者。农民工的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托起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和强大动力源泉。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农民工树碑立传,为农民工放声歌唱,这种责任意识成为后期创作的主体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