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重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环境的建构。
首先,建构优秀的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氛围,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利用网络阵地弘扬正能量,抑制网络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内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活化与常态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信仰,其信仰目标是社会实践--共产主义社会,其内容是物质丰富、经济发达,精神充盈的社会状态,国家完全有必要利用制度安排统一公民的意识形态。坚持三个自信,加强反腐力度,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净化社会风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就政治文明、社会诚信、公民高尚为基调的风清气正的绿色文明社会。
其次,国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通过通俗与实践化相结合方法,使创新的理论内容用通俗、精悍、哲理的读本方式表达出来。并将读本的普及和经典阅读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生活化、实践化,要分阶段、分层次的推出适合各个阶段人群的马列读本,发动公民全员认识学习。用历史的笔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前世今生,让包括大学生的社会公民能够真切理解。
(二) 大学生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
首先,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自我哲学修养,更有利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对于自己人生的系统反思,反思成果就是哲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学,它指向的是社会,信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大学生,为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哲学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作为大学生信仰对象,其目标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其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认知与理解,要去神圣化和妖魔化,回归一种平实的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节点,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马克思“他自称把社会主义做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他是一个复兴唯物主义的人,给唯物主义加上新的解释,使他和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联系。”,“他相信一切辩证的运动在某种非个人的意义上都是进步,而且他必定认为社会主义一旦建成,会比以前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很显然,马克思主义是面向社会生活实践的一种哲学信仰。大学生自身要增加哲学修养,增加自我比较分析能力,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再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以往的认知,促进自我教育。当代大学生在小学、中学经历了少先队、共青团,在成长过程中烙下了对共产主义的表象认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党领导有了更多理性认识和自己观点,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怀疑批判逐渐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势力渗透的对策
首先,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远影响。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事物普遍联系规律与系统思维方式,事物永恒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真理性价值,对营造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影响社会意识风向有益,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藩篱。
其次,要坚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民族性,彰显时代性。一方面,挖掘传统信仰教育资源,诸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思想,借鉴民间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如民间艺术、名家讲坛,家训民规传播马克思主义观念。一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性,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
再次,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要有长期性基础对策。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要有清醒的认识。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能力养成,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要采取针对性战略对策,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构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形成健康文化氛围,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支撑,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各种非马思想和伪科学的本质,以客观理性态度展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作用最为显著,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建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氛围。
在高校内部营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氛围。领导要重视,提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地位,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立校之本,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工作,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各种社团活动等方面,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控好学校舆论的积极性。
其次,突出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阵地作用,让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最佳方式。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应发挥的关键作用,教育要体现出大学生的层次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掌握好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度。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键是打造一批有水平、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高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与否均关系到其教育的真诚与效果。一个内心对马克思有心理障碍的思政教师对大学生来说,是起反作用的。思政教师的哲学修养是育人的基础修养,教师哲学思想塑造是思政教师教好学生的基础。所以,高校要时刻关注思政教师素质培养与提升。
(2)、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去必修的课程,高校应开设马列经典阅读课。拓展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途径,要加大支持力度,从资金、宣传,氛围等方面给予全面制度性安排。高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开发创造性马克思著作与读物,要把政治性和公众性结合起来,坦然承认信仰的政治意识形态性,通过历史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3)、从教学技术方面。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提升的空间极大,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其在社会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强大力量,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案例,生动真切的剖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把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的教改成果“基于实效性的《概论》教学改革和建设整体推进探索”获得国家教改二等奖,是思政课教改的一个推动。
再次,充分利用社团、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高校可以成立课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小组,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自己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例如,吉林大学的M.M学习研究会(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研究会从1989年成立,至今先后发展会员2万余名,效果不错。
高校团委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用现代传媒形式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做好团中央的青马工程,推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常态化。
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参与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维度,积极利用社团,创造大学生在校内、外政治参与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行为,让大学生有机会有渠道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