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客观原因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程度不高,社会大众不能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社会中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片面教条的理解,反思性、个体化危机在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危机的产生。当代大学生置身于社会中,很容易受到传染。
其次,市场经济造成的副作用。市场经济生来重视利益,企业、个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滋生偏薄的自利观念,是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大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领域,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塑造,忽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认同。
再次,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造成政治、文化制度上的缺漏,导致问题是:社会转型导致阶层力量变迁引发思维方式变化,新阶层的产生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的改变,使得民营、个体户、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会强势群体,他们的意识形态影响到大学生的信仰选择。社会转型带来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理性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之间的产生冲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而国家未及时做出反应,导致经济与道德、传统政治与宪政政治矛盾凸显,波及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的选择。由此,使大学生信仰出现异化。
第四,社会上缺少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氛围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精神中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在本质上的融会没有得到发扬,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破坏了信仰培育的根基,价值取向功利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削弱,价值观念多元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淡化,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因素:贪污腐化、弄虚作假、就业困难、分配不公、保障不足等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
(二)青年大学生自身主观原因
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导致自我意识增强,“信仰什么”“是否信仰”“如何信仰”等均从自我需要出发,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而是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价值选择出发。大学生信仰开始异变,摒弃权威转而崇尚个人价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目标的追求成为主流意识。
首先,大学生群体特征与成长环境影响其正确信仰的形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创新求异、要求自我独立、思考判断以经验感性为主,大学生心理不稳定、不成熟、理性思维缺乏,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弱,抗挫能力缺乏,大学生自组织活跃,这些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巨大,新媒体所涵盖的信息多元,角度多向,各类良莠不齐思潮汇聚:宗教思想、封建迷信、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加上社会环境在文化建构方面的欠缺。多方面因素催生大学生信仰多元、异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其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理性理解肤浅,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变化引起的诸多矛盾,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蚀,现实生活中消极影响,其感性功利的认知方式,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判。大学生自我关照和利益本位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生错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存在犹豫、迷茫、无奈心态。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疏离。
(三)西方势力和平演变常态化。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渗透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未就职成为美国总统前就说:中国有一天会走向东欧和前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路,美国必须做他能做的一切来鼓励这个过程。和平演变方式成为西方颠覆社会主义的主导路线。美国历史学家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书中写到,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或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意识形态的较量在无声中展开。
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不会停止。高校是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阵地。西方势力将各种强势的西方思潮用各种柔性方法渗入到高校,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目前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在高校潜流涌动,使大学生迷失在各种主义和各种问题中间,而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差,大学生自身反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空洞说教,追新求异思想对包装后的所谓新思潮产生兴趣,有时容易让和平演变得手。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科学有效方法
首先,传统意识形态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功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挖掘有限,于转型期的社会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鲜有关注、反思和批判,致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令人信服的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这中间有对马克思主义不理解的历史原因,也有自身人文修养不够的因素,还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偏狭之故。
其次,大学教育全面行政化,校园文化趋于功利性和多元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关注不够,使得多元文化价值观充斥校园,不仅造成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而且造成大学生对其他伪科学文化价值观盲从。高校作为法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不佳,马克思主义认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一味的迎合各色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淡化政治主导性,造成大学生信仰偏执,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边缘化、复杂化。社会主义理念,诸如奉献、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大学生心中逐渐消失。
再次,部分高校政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坚定。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大学生信仰的选择,教师生活实践中,不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入手,内心失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生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哲学修养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缺,陈旧的教育理念方式,一味照本宣科,只用理论知识去阐释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没有良好的沟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