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资源型城市如何绿色崛起(3)

河北武安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

核心提示: 资源型城市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武安正以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为主题,以“二次创业”为统领,强化项目支撑,实施创新驱动,走出一条调整转型、环境保护、统筹城乡、改善民生统筹发展之路。为全面了解武安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实践和探索,2015年4月底,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深入武安进行了专题调研。

围绕“特字当头”,打好现代农业提升牌。武安农业之长不在种植、而在特色。近年来,武安这座“钢铁城”悄然念起了“农业经”:立足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武安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创特色,大力发展无公害、高科技、设施化现代农业,先后培育出瘦肉型猪、特色林果、优质小米、有机蔬菜“四大龙型产业”,建成了集特色种养、休闲采摘、精深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智寿源、金鹏等“十大生态庄园”,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仓盛兴为代表的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绿泽养殖、瑞阳家禽等企业成功上市,武安成为拥有4家农企在天交所挂牌交易的县级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做到三个“两手抓” 让区域生态环境好起来

资源型城市往往有很多生态历史“旧账”,武安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认,武安以往的骄人经济增长业绩中包含了太多的黑色、灰色和白色,却缺少绿色。” 魏雪生坦陈,“去年10月以来,邯郸市对主城区外的15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监测数据排名进行考核,这对武安来说是不小的压力,但也是绿色崛起的机遇和动力”。面对全市群众对蓝天白云的热切企盼,武安下定决心打好环保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坚持“大行业”与“小企业”两手抓。“不能为了抓环保而把传统主导产业一砍了之、一关了之,这不可能、也不现实,更不符合抓环保的初衷”。在环保重压之下,武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辩证思维理性看待问题。一方面狠抓“四大”行业治理。针对钢铁、焦化、水泥、电力“四大行业”,本着“深度治理、提标升级”,专门组织专家对重点企业逐一制定环保提升路线图,仅2013年以来就投入近20亿元,完成脱硫、脱硝、无组织排放整治等重点治理工程600多项。武安最大的民营企业——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一年就投入2.5亿元,新上和改造烧结机脱硫4台、除尘设施40多台、料厂棚化4万余平米,高标准通过国家清洁生产二级审核。另一方面狠抓污染小企业取缔整治。针对白灰、选矿、球团等关联配套小企业, 2013年从永峰线和重点乡镇入手,坚决撕开“三小”企业治理的“口子”,当年取缔小白灰等“三小”企业340多家;去年又向全市范围和所有工业行业拓展,对全市18个行业1300多家工业企业逐一制定标准、分类整治,集中取缔污染小企业440多家,对钢渣厂、石料厂等行业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制定出符合武安实际的治理标准,得到环保部的认可支持。

坚持“减排放”与“增绿量”两手抓。2014年2月23日,武安市烘熔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座420立方米高炉在切割机的轰鸣声中开始拆除。把画面从“分镜头”拉回“大全景”,能明显感到近两年武安压减产能的决心——两次“周日行动”集中化解过剩产能370万吨,成为河北省压减产能最多的县(市)之一。据介绍,到2017年武安将净压减炼钢产能836万吨、炼铁产能931万吨。在“压产能做减法”的同时,武安更注重“增绿量做加法”,提出“5年新增造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近两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八大造林工程”,持续攻坚造林绿化,已累计完成造林33.05万亩,相当于2008-2012年5年的总和。特别是创造性探索实施了“一企绿化一荒山”造林模式,动员鼓励全市规模企业“认领”荒山、个体大户承包荒山造林,目前已涌现出1000亩以上造林大户213个,其中5000亩以上大户42个,新金钢铁、新峰水泥、宇绿源林牧等38家企业承包山场等92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67.6%,该模式已在河北省进行示范推广。

坚持“政府层面”与“社会层面”两手抓。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武安深刻认识到:环保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果仅凭政府唱“独角戏”还不够,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形成“全市总动员、全民齐参与”的生动局面。在政府层面,按照“管行业,管环保”、“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力求实现环保监管“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在社会层面,除抓好钢铁、焦化、水泥、电力“四大行业”和污染小企业取缔整治外,切实抓好运输、建筑、加油、采暖等面源环保治理,持续掀起整治高潮:每天近万辆的过境大货车基本实现苫布全覆盖,建筑工地严格按照“6个100%”绿色施工标准作业,先后拆除39台燃煤锅炉、烟囱123根,完成境内106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等等。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PM2.5、PM10等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指标均有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心里高兴了,政府公信力提升了。

坚持用好“四种力” 让全域生产要素聚起来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做好“经济与生态统筹”这篇“大文章”,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武安从项目、城市、科技、组织四方面入手,集聚起全域范围内方方面面的发展力量:

项目的支撑力。为强化项目支撑,加快项目集聚发展,武安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了“三大工业园区”:省级武安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青龙山工业园区主要发展“吃铁耗钢”、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南洺河工业园区主要发展精品钢材、煤焦化工和现代物流业。以此为平台,围绕3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武安从去年开始深入开展“三年项目年”,加紧实施一大批战略支撑项目,并通过制定招商优惠激励政策、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招商、招大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资源型   绿色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