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自古就为我国冶炼重镇,采矿冶铁历史始于战国、兴于西汉,绵延2000多年,至今仍留存汉、宋冶铁炉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武安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冶金矿山基地,上世纪60年代“群采群炼”规模曾闻名全国。新世纪以来,武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在支撑武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曾经是武安的另一个形象。近年来,武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致力趟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之路。
打好产业“四张牌” 让县域经济结构优起来
“钢铁是武安的传统优势,这绝不能丢。在转型中,我们一手抓钢铁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武安市委书记张臣良分析说,“另一手抓新能源、高端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接续产业”。面对近年来“受钢所困”的调结构、转方式压力,武安正本着“有中生新、无中生有”,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主业突出、多元并举、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立足“强筋壮骨”,打好传统产业升级牌。“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是转型的关键所在。”武安市长魏雪生介绍说,“政府牵头为企业注入技术支撑,推动产品结构向‘高、优、特’提升。”围绕这一主题,武安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效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后与中钢研、清华大学、北科大等30余家高校院所和中国焊接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每家骨干企业“联姻”到至少一家技术支撑后盾,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的产品和工艺改造提升;向产品质量要效益,大力实施精钢战略,本着向高端提升、向终端延伸,相继建成了龙凤山高纯生铁、新金万利90万吨涂镀层板、奥科达150万吨焊管等一批产业升级项目,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出5家“中国500强”、7家“中国制造业500强”、9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向企业整合要效益,面对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对全域钢铁产业进行通盘考量,武安正谋划实施4个总投资668亿元的钢铁集团整合重组、升级改造项目,据了解,今年已实质性推动太行、冀南钢铁企业的整合重组、退城进园,到2017年全市18家钢铁企业将整合为4-5家大型钢铁集团,实现企业布局、装备水平、产品档次、环保治理等全方位优化升级,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钢基地。
坚持“脱胎换骨”,打好新兴产业培育牌。为弥补新兴产业“短板”,武安锁定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生产性物流等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内外并举、大小齐抓”:总投资300亿元的奥钛新能源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加紧建设,将致力打造全球最大、国内唯一拥有钛酸锂材料、动力电池及储能电站生产的钛酸锂全产业链企业,年可生产钛酸锂材料1万吨、储能电池800兆瓦及锂电池10亿安时、电动公交车3000辆、纯电动专用车2000辆;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竞和高速列车受电弓滑板项目,拥有国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弓滑板和制动闸片产业的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诺恩净化水设备项目,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水厂新建及升级;河北武安保税物流中心项目,设计能力为年货物吞吐量达3000万吨,将建成区域唯一的内陆港和最大的一站式混合性钢铁物流集散基地,预计年平均收入可突破200亿元;新兴产业正成为武安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建设“全域景区”,打好旅游产业挖潜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大做强旅游业”是武安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依托磁山文化、冶铁文化等“六大文化脉系”和西部太行山水,先后开发出京娘湖、七步沟、朝阳沟等6家国家4A级景区,荣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级重点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等5个“国字头”品牌,形成了“红色、文化、生态、地质”4条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去年首次举办了全国划骑跑铁人三项挑战赛,国内40多家主流媒体和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武安,央视四套用半个小时转播,充分展示了武安“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良好形象和旅游风光。魏雪生对调研组说,当前,武安正以“太行三峡”建设为统领,以景区资源整合、上档升级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力争用2-3年时间,使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以上,门票收入突破3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努力打造中原都市“后花园”、中国北方避暑休闲度假胜地、亚洲登山攀岩户外运动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