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洛克:《政府论》(下),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6页。
[2]洪堡:《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3]Percy Allum,State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Cambridge:Polity Press,pp.318—322.
[4]John Keane,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London,New York:Verso,1988,pp.49—51.
[5]Quentin Skinner,Visions of Politics,Renaissance Virtues,Vol.2,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374.
[6]John Keane,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London,New York:Verso,1988,p.37.
[7]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8]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93~95页。
[9]《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10]参见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下),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9页。
[1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841~850页。
[12]Christopher Pierson,The Modern Stat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pp.70—91.
[13]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下),赵复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页。
[14]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页。
[15]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16]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